| 回首頁 | ENGLISH | 兒童館 | CHILDREN | MyMuseum
| 進階檢索
人類學

台灣史前文化台灣史前文化
台灣原住民民族誌標本台灣原住民
民族誌標本
台灣漢人民間信仰台灣漢人民間信仰
動物學
地質學
植物學
藻類學
菌類學
現在位置: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 一般大眾 » 數位典藏 » 人類學 » 台灣漢人民間信仰  » 概論
:::


 民間宗教信仰界定
 台灣民間宗教信仰的特色
 媽祖信仰
 媽祖與海洋文化
 神格演變及文化意涵
 媽祖信仰與漢人社會
 土地公信仰
 參考文獻
  一.「民間宗教信仰」界定
 
漢人社會的宗教信仰多元豐富,和西方的宗教特色很不相同,其中尤以民間宗教信仰引人矚目。1960年代,學者楊慶堃提出分類性的架構,一為制度性宗教,另一為擴散性宗教。前者意指具有系統化的教義或經典、組織清楚的教團、宗教活動與日常生活分隔獨立,如基督教、回教、佛教等。後者則是宗教信仰、儀式、活動擴散到日常生活裡,既無教義或經典,也無明確組織的教團。民間宗教信仰被歸類在此項;做為一種普化的信仰,它與世俗性生活相混合,無須專職人員,也無固定的組織。
李亦園(1985:2)進一步闡釋楊慶堃的觀點;民間宗教做為一種擴散性宗教,它吸收了佛道兩教的教義,但並非佛教、道教;當中範圍包括了祖先崇拜(牌位崇拜、墳墓崇拜)、神靈崇拜(自然崇拜、精靈崇拜)、歲時祭儀、農業儀式、占卜風水、符咒法術等。阮昌瑞(1985,引自張珣1997:243)則認為民間宗教攝取了儒家倫理、佛家哲學、道家思想以及傳統的原始巫術信仰,融合成一種綜合性宗教。董芳苑(1996:5)對民間信仰也有相似的觀點,且民間信仰歷經數百年,有本土化的現象,可稱為文化宗教。
其他學者如王見川、李世偉(2000)以制度化宗教區分民間宗教和民間信仰,鄭志明(2001)認為民間宗教同時包含民間信仰和民間教派,丁仁傑(2009)提出民眾宗教一詞,強調動態性的宗教實踐。由於著重點不同,各有差異。但大抵上來說,民間宗教信仰指涉一般基層民眾的信仰體系,包含了有關的思想、儀式、組織、活動、事物等面向(林美容1997:VII)。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版權所有
Copyright National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 /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人次:17069114
|  關於我們|  最新消息|  網站地圖|  科博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