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ENGLISH | 兒童館 | CHILDREN | MyMuseum
| 進階檢索
人類學

台灣史前文化台灣史前文化
台灣原住民民族誌標本台灣原住民
民族誌標本
台灣漢人民間信仰台灣漢人民間信仰
動物學
地質學
植物學
藻類學
菌類學
現在位置: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 一般大眾 » 數位典藏 » 人類學 » 台灣史前文化
:::


 台灣中部考古學概述
 營埔文化
   - 概述與研究簡史
   - 類型
   - 遺址年代
   - 生活復原
   - 參考文獻
 大馬璘文化
   - 文化內涵
   - 年代
   - 遺址概況與研究簡史
   - 遺跡:墓葬.建築遺構.灰坑
   - 參考文獻
 漢人文化(板頭村遺址)
   - 文化內涵
   - 歷史沿革
   - 遺址概況、發掘區與探坑分布
   - 參考文獻
 番仔園文化
 大邱園文化
   - 文化內涵
   - 遺址年代
   - 遺址概況
   - 參考文獻
 牛罵頭文化
 阿里山地區Yingiana上層文化
   - 概述與研究簡史
   - 鄒族族群分布
   - 研究區域與遺址概況
   - 遺址年代
   - 文化內涵
   - 遺址類型與生活重建
   - 參考文獻
 大湖文化魚寮遺址
   - 文化概述與研究簡史
   - 遺址概況與發掘
   - 遺址年代
   - 文化內涵
   - 生活復原
   - 參考文獻
 玉山國家公園史前文化
   - 玉山國家公園簡介
   - 遺址研究策略與方法
   - 文化內涵
   - 史前族群與原住民
   - 參考文獻
  一、台灣中部考古學概述
  「台灣中部考古學蒐藏」粗分為大坌坑文化、牛罵頭文化、營埔文化、大馬璘文化、番仔園文化、大邱園文化等史前文化層與歷史時代之漢人文化,簡介如下。
   大坌坑文化(距今6000至4500年)這是代表台灣新石器時代最早的文化層,已發現的遺址以台北八里大坌坑為代表。而中部地區的清水鎮牛罵頭遺址下層、彰化市牛埔遺址及台中市惠來里遺址,都有大坌坑式的陶器出土。陶器特徵為腹部印有繩紋,器形有缽與罐。石器類型不多,有打製及磨製的石斧、石錛、網墜、石鏃及有槽石棒。
   牛罵頭文化(距今4500至3500年)這以清水鎮牛罵頭上層陶器文化為代表,據推測可能由大坌坑文化演變而來,在中部地區代表的遺址有大甲鎮水源地、火葬場;外埔鄉大甲東、麻頭路及神岡鄉的莊後村、大肚山台地南邊旭光國小、龍泉村、台中盆地的惠來里彰化市牛埔、烏溪、南投草鞋墩及坪林。已發現的遺址分佈在海岸或溪畔的台地及斜坡上。出土的陶器以紅色繩紋陶為主,即器物的頸部或肩部以下印有繩紋,紋飾比大坌坑文化的淺而細,口緣少數有劃紋,器形以侈口(口緣向外開)、鼓腹圓底、圈足的罐形器、缽及瓶較為常見。牛罵頭文化晚期的繩紋陶為黑陶所取代。常見的石器有打製及磨製石斧、磨製石錛、石刀、石鏃及網墜。
   營埔文化(距今3500至2000年)營埔文化遺址分佈的範圍在中部海岸地區沿大肚溪向內延伸,代表的遺址有清水鎮牛罵頭遺址上層、大甲鎮水源地、火葬場、外埔鄉大甲東、神岡鄉莊後村遺址上層、新社鄉水底寮、七份、矮山坪。營埔文化以出土的黑陶而聞名,而且灰黑陶為典型的陶器、紅褐色陶次之,並且出土少量磨光黑陶最特別。其次石器出現的頻率很高,器類比前期(牛罵頭)較複雜,主要有打製石斧、磨製石斧、石鏃、矛頭及網墜,同時營埔村發現過幾件巴圖型石器及石製和陶製的環。一九九九年科博館人類學組考古學門重新發掘,發現了不少古代灰坑,與由營埔出土陶片的稻穀印痕,可推測當時農業也繼北部之後傳入中部地區。
   大馬璘文化,包括大馬璘遺址(距今4000至1600年間)與水蛙窟遺址(距今2381+71年)。大馬璘遺址的史前文化內涵,可能因為所在的地理位置,似乎受到其他文化傳統明顯影響,如板岩石棺、玉器工藝、橙色夾砂陶器等,很明顯受到台灣東部卑南文化或中部繩紋紅陶文化的影響,但若從黑色陶器的質地、器身紋飾的圖案、部分石器的器型與加工方式來看,又不可否認是受到台灣西海岸中部營埔文化的影響,而且營埔文化對大馬璘遺址的影響可能偏晚。除此之外,大馬璘遺址還有一些獨特的石器類型,如戈形器、磨製多孔石器、馬鞍形石刀、打製石片器等,都不見於其他史前遺址,或形制上有明顯的不同。因為這個遺址的文化內涵複雜且自成一格,所以多以「大馬璘文化」稱之。其次水蛙窟遺址包含灰黑陶文化和素面紅陶文化,兩者都佔了一定的比例,另外還有少量的繩紋紅陶文化及表面飾有刻劃的曲折線紋、刺點紋的營埔文化黑陶類型。
   番仔園文化(距今2000至400年)中部地區在公元前後正式脫離了石器時代而進入鐵器時代。這時期文化的遺址主要分佈在大肚山台地,向北可延伸至苗栗南部的丘陵地區,典型的遺址為大甲鎮的番仔園。此外外埔鄉麻頭路,清水、鹿寮、龍井鄉山腳、龍泉村以及台中市南屯區山仔腳遺址及惠來里遺址,也找到這層文化遺物。陶器類型以黑灰陶為主,紅褐陶次之,並且出現少量陶質較硬、火候較高、表面磨光的黑陶。黑灰陶的表面有刺點、壓印和刻畫的紋飾,最常見的是連續的刺點紋、波浪櫛紋及圈點紋。器物的形狀以侈口、鼓腹的罐及缽為主。同時,在番仔園、麻頭路、龍泉村及惠來里都發現不少俯身葬。
   大邱園文化(距今2000年以內)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田寮園遺址為代表。陶器以以紅褐色帶粗砂的素面軟陶為主。石器類型很多,包括石鋤、石刀、石錛、石鑿、石矛、石鏃、圓盤形石器和石墜等,並且出土類似番仔園文化之玻璃管珠。
   歷史時代的漢人文化以板頭村遺址為例,板頭村(厝)位於北港溪南岸,當地耆老相傳,此地是清代諸羅縣笨港縣丞署的舊址。出土文物除了殘磚斷瓦外,以陶瓷器的數量最多,也最重要。瓷器包括青花瓷、釉上彩瓷、白瓷,及少量青瓷;器型包括碗、盤、碟、蓋碗、杯、羹匙等。板頭村出土的青花瓷器,大部分是來自福建省德化、安溪、永春等縣的民窯。此外還有黑白圍棋子、銅錢、銅簪、銅煙斗、玻璃瓶等,以及許多貝殼、牛骨、蟹殼、蛋殼等食餘。雖然因為發掘面積有限,無法得知這棟房屋的整體布局,也沒有證據來判斷這是否為笨港縣丞署,但是推測這棟房屋的年代,大約是清代雍正至道光年間;居住者的身份,至少是鄉紳或富商,絕非一般平民。從出土的遺物,我們可以對當時台灣與大陸之間貿易的情形,及富貴人家的生活方式,有相當程度的了解。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版權所有
Copyright National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 /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人次:17029373
|  關於我們|  最新消息|  網站地圖|  科博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