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ENGLISH | 兒童館 | CHILDREN | MyMuseum
| 進階檢索
動物學
脊椎動物 >
爬蟲獸類兩棲
爬蟲獸類兩棲
鳥類鯨豚魚類
鳥類鯨豚魚類
無脊椎動物 >
昆蟲棘皮動物節蜱
昆蟲棘皮動物節蜱
昆蟲模式軟體動物節肢動物
昆蟲
模式
軟體
動物
節肢
動物
刺絲胞動物紐形動物扁形動物
刺絲胞
動物
紐形
動物
扁形
動物
植物學
地質學
人類學
藻類學
菌類學
Culcita novaeguineae 麵包海星
簡介:
麵包海星Culcita novaeguineae又稱為饅頭海星,生活在水深10米以內礁岩海岸。成體的腕長約15~25公分。一般為5隻腕足,但腕足特別粗短,區分不明顯,與體盤連成一團,成體為圓五角形,體厚胖,形如超大型的波羅麵包或前一陣子風行一時的巨蛋麵包。幼體棲息的水深似乎較淺,偶爾在潮間帶附近可以發現,體色呈斑駁的淺綠色,體型為扁五角形且邊緣板明顯,腕足較明顯,外形與成體差異頗多。個體的顏色變異頗大,但主要為紅、褐色系,體表上會有許多末端為黃色的小突起。本種主要以珊瑚蟲的活組織為食,因此在珊瑚礁區才有分布,但隨著臺灣珊瑚礁逐漸衰敗,目前已極為少見。 分布於孟加拉灣、印度東部、澳洲北部、菲律賓群島、日本南部及中國南部、南太平洋群島、夏威夷群島。台灣則見於小琉球、南灣等地的珊瑚礁區,東北角海域偶爾可見。 more..
  
現在位置: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 一般大眾 » 數位典藏 » 動物學 » 棘皮動物
:::
關鍵字:


Path :: 海星綱Asteriidae
長棘海星科Acanthasteridae
飛白楓海星科Archasteridae
海盤車科Asteriidae
海燕科Asterinidae
鋸腕海星科Asteropseidae
槭海星科Astropectinidae
棘海星科Echinasteridae
角海星科Goniasteridae
砂海星科Luididae
蛇海星科Ophidiasteridae
瘤海星科Oreasteridae
翅海星科Pterasteridae
海星綱Asteriidae 介紹:
"海星"應該是棘皮動物中,最為大家所熟悉卻又陌生的代表類群,我們常見許多海星標本或海星造型出現在以海洋為主題的各種場所中,但除此之外,對於牠們的生態、分類、習性卻又異常的陌生。海星綱的成員出現在潮間帶到水深數千公尺以上的各種海底,牠們對人類而言,或許沒有太多的直接關係,但多樣化的種類與棲地,以及某些地區大量出現的族群,都對海洋的底棲生態系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海星又稱"星魚",身體的外形多為五角形或扁平的星狀,身體中央為體盤,向四週輻射出五枚或更多的腕足(太陽海星類可多達40多枚腕足),但腕足及體盤界限不明顯。海星的體表是由一片片的骨片嵌合而成,風乾的標本顯得十分堅硬;但它們活著時骨片間有許多連接的活組織,因此骨片是可動的,且會生長而使個體增大。許多種海星背面骨片上長有許多棘刺或突起,往往構成美麗的幾合圖形。
海星在進食時可以把胃翻出口外,包住食物進行消化。在某些生態影片中或教科書的照片上,常可見到大型的海星用腕上管足的吸盤牢牢捉住雙殼貝,將牠們的殼硬扯開,然後把胃伸入殼內消化貝肉。但在臺灣常見的海星則沒有那麼大的體型及力量,牠們通常是捕捉一些小型動物如甲殼類、環節動物的多毛類、珊瑚或撿食些腐肉等維生。
海星分佈廣泛,在沙質海底、軟泥海底、珊瑚礁區及各種深度的海底都有分佈;例如臺灣北部及東北角岩礁岸潮間帶石頭下常可見到一種色彩斑駁的小海星?花冠海燕,南、北岸珊瑚礁區則常可發現亮藍色或藍綠色的藍指海星;在沙底的底拖網中則常可見到槭海星的蹤跡。海星以腕足下方的管足作為運動的工具,大多數種類的管足末端具有吸盤,所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版權所有
Copyright National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 /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人次:17081540
|  關於我們|  最新消息|  網站地圖|  科博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