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名
|
俗稱
|
特徵
|
圖片
|
原尾目(Protura) |
原尾蟲 |
體小且柔軟,居住於土中,無複眼,取食真菌。目前原尾目已達20餘種;預計台灣地區至少原尾目有60種以上。 |
 |
彈尾目(Collembola) |
跳蟲 |
體型小,腹部具特殊之彈器構造,可供跳躍。大多為腐食性,有些也取食花粉和藻類。大部份為陸棲性,少數生活在淡水及海水表面。預計台灣地區應有150種以上。 |
 |
雙尾目(Diplura) |
雙尾蟲 |
體型中等至小型,細長,無複眼,陸棲性。大多數種類生活於石下、土壤中或枯枝落葉中。腹部有一對明顯的尾毛。雙尾目有30種以上的種類。 |
 |
石蛃目(Archaeognatha) |
石蛃 |
體呈紡錘形,胸背隆起,向後變細。觸角為長絲狀多節。小顎鬚七節。體表常有鱗片覆蓋。複眼大而相接。腹部具有二根多節的尾毛和較尾毛長的中央尾絲。為腐食性,行動迅速且能跳躍。主要棲息在陰暗處,如苔蘚和地衣上及石縫中等。 |
 |
總尾目(Thysanura) |
衣魚 |
體紡錘形,背腹扁平。複眼退化或小,小顎鬚五節,體表常有鱗片。腹部尾毛與中央尾絲等長。腐食性,行動迅速。發生於居家環境和野外潮濕陰暗處。 |
 |
蜉蝣目(Ephemeroptera) |
蜉蝣 |
稚蟲水生,具亞成蟲期及成蟲期。成蟲體柔軟,觸角短,口器退化不取食。前翅大,後翅相當小呈圓形,尾端具長尾毛與中央尾絲。 台灣約62種。 |
 |
蜻蛉目(Odonata) |
蜻蜓、豆娘 |
稚蟲水生,成蟲陸生。成蟲頭部大且可靈活轉動。複眼大,觸角短,前胸退化似頸。翅大小類似,脈紋多。 根據Lieftinck et al., (1984)之台灣蜻蜓目目錄,台灣有記錄者有14科、78屬、135種/亞種。 |
 |
蜚蠊目(Blattodea) |
蟑螂 |
體背腹扁平,觸角絲狀,腹眼發達,頭部隱藏於前胸之下,中後胸不發達。前翅較粗壯,覆蓋於膜質的後翅之上。生活於居家或野外陰暗環境中如洞穴或枯枝落葉下。 台灣有記錄之蜚蠊約有75種。 |
 |
螳螂目(Mantodea) |
螳螂 |
頭呈三角形,可靈活轉動。複眼大,前胸延長如長頸,前足特化為鐮刀狀捕捉足,便於捕食小形昆蟲。翅二對前翅窄而粗壯,後翅大而膜質。其卵鞘又稱螵蛸。 |
 |
等翅目(Isoptera) |
白蟻 |
體色淡,體柔軟。觸角念珠狀,複眼大且圓,翅有或無。為社會性昆蟲,有階級分化現象。有翅者,翅膜質狹長,前後翅大小及形狀類似。 台灣之白蟻種類目前發現約16種,但實際種類應當多於此數。 |
 |
蛩蠊目(Grylloblattodea) |
蛩蠊 |
成蟲長狀,體表具細毛。複眼小或無, 觸角絲狀。無翅,前中後胸三節背板形狀類似,可自由活動。腹部尾端具長而分節的尾毛。分佈於溫度較低環境中如冰雪表面或洞穴中。 台灣未發現蛩蠊目昆蟲。 |
 |
革翅目(Dermaptera) |
 |
體狹長且扁平,頭扁,呈前口式,有明顯之Y形縫線.複眼有或無,單眼缺,觸角長絲狀,前胸背板近四角形,前翅革質短,後翅膜質大,翅脈放射狀,摺於前翅下。腹部末端具粗壯尾鋏。通常在夜間活動,雜食性,白天藏匿於土壤,石塊下。 目前台灣有記錄之種類約42種。 |
 |
積翅目(Plecoptera) |
石蠅 |
稚蟲水生,成蟲體軟,頭部寬廣,複眼發達,靜止時,翅平放於胸腹背面,前胸大,可動.稚蟲常生活通氣良好之水域中。 |
 |
紡足目(Embiidina) |
紡足蟲 |
體長而窄。複眼小腎形,單眼缺,觸角長絲狀,前足跗節基部膨大,含有絲腺。 台灣有記錄之紡足目約有2種,台灣目前沒有人研究該目之分類。 |
 |
直翅目(Orthoptera) |
蝗蟲、螽蟴、蟋蟀 |
體長形,複眼發達,前胸背板鞍狀或盾狀。前翅形成翅覆,後翅大。後足膨大,特化為跳躍足。腹部末端具一對短尾毛。台灣蟋蟀科約41科、草蟋蟀科18種、地蟋蟀科14種 。 |
 |
竹節蟲目(Phasmatodea) |
竹節蟲 |
體棍狀或葉狀,常具隱藏色,前胸背板短。翅有或無。前翅窄而粗壯,足長。 台灣已發表的竹節蟲有10屬27種。 |
 |
缺翅目(Zoraptera) |
缺翅蟲 |
體小而纖弱,雌雄異型。複眼退化無翅,或複眼具深色素及二對翅。觸角絲狀9節,腹部末端具一對短尾毛。 台灣尚未發現缺翅目昆蟲。 |
 |
嚙蟲目(Psocoptera) |
嚙蟲 |
頭大且前端隆起。複眼突起,觸角長絲狀,休息時,體呈屋脊狀,胸部由側面觀呈駝背狀,短翅型及無翅型個體常見。 台灣目前沒有人研究嚙蟲目之分類。根據Chou(1997)台灣有記錄之種類有66種。 |
 |
蝨目(Phthiraptera) |
蝨、蟣 |
為外寄生種類,體背腹扁平,無翅。口器咀嚼式或刺吸式。複眼小或缺。觸角短且粗壯。足短而粗壯,跗節和爪特化為攀緣足,適於緊捉寄主毛髮。 台灣有記錄之蝨目約有17種,台灣目前沒有人研究該目之分類。 |
 |
半翅目(Hemiptera) |
椿象、蚜蟲、蟬、飛蟲、葉蟬、木蝨 |
口器為刺吸式,翅兩對,前翅有些變厚,具少數膜質區,或完全膜質。 |
 |
纓翅目(Thysanoptera) |
薊馬 |
體型小且細長,觸角短。複眼明顯,圓形或腎狀。口器為銼吸式。翅有或退化,二對翅窄且具毛。跗節在爪間具囊狀構造。 纓翅目分為錐尾亞目及管尾亞目,迄今記錄200餘種。 |
 |
廣翅目(Megaloptera) |
大齒蜧 |
複眼明顯,觸角長絲狀,大顎發達。二對翅大小類似,後翅具發達的臀區。翅停息時呈屋脊狀。幼蟲水生。 |
 |
蛇蛉目(Raphidioptera) |
蛇蛉、駱駝蟲 |
頭扁平,前胸長,觸角絲狀。單眼有或無。二對翅大小類似。雌蟲具明顯的產卵產。 |
|
脈翅目(Neuroptera) |
草蛉、螳蛉、長角蛉 |
複眼明顯。單眼有或無。觸角絲狀。二對翅大小類似,停息時呈屋脊狀。翅脈為一般為網狀,主要的翅脈在翅邊緣分叉。 台灣有記錄者約有120種;其中草蛉是目前頗熱門之生物防治用生物天敵。 |
 |
鞘翅目(Coleoptera) |
甲蟲 |
觸角一般短於11節,單眼缺。前胸通常大且明顯,前翅特化為硬翅鞘,在中央接觸在一起,後翅大為膜質。 已知名稱之甲蟲約有375,000種以上。 |
 |
撚翅目(Strepsiptera)
|
撚翅蟲
|
成蟲具二態型。雌蟲為內寄生,不具複眼、觸角、口器、足及翅。雄蟲自由生活,觸角分叉,具翅。前翅小,帶狀,後翅扇狀,相當大。 |
 |
長翅目(Mecoptera) |
蠍蛉 |
體長,口器向前延伸形成鳥喙狀,觸角長絲狀。複眼大。二對翅大而窄,有些種類為短翅型或無翅。 |
 |
雙翅目(Diptera) |
蠅、蚊、虻、蚋 |
頭可動。複眼大。單眼三個。前翅膜質,後翅退化為一對小平均棍。胸部中央膨大。 台灣雙翅目種類約83科2,748種。 |
 |
蚤目(Siphonaptera) |
跳蚤 |
體 型小,側扁而堅硬。觸角非常短,位於頭部凹溝中。口器短為刺吸式口器。複眼簡單似單眼,頭及第一胸節背板有梳狀構造。具很多刺和硬毛。後足膨大以利於跳 躍。 蚤目為昆蟲綱中種類數量較少的目,迄今全世界已記錄約2500種或亞種。台灣的蚤類約6科21屬31種。跳蚤能傳播鼠疫、地方性斑疹傷寒和絛蟲病等人畜共 通疾病。 |
 |
鱗翅目(Lepidoptera) |
蝶、蛾 |
身體和翅上常覆蓋有微小之鱗片或毛。複眼大。口器為曲管式。 根據1992年出版的台灣鱗翅目昆蟲誌名錄部份,台灣產鱗翅類昆蟲共計有94科3,976種,並估計台灣產鱗翅類昆蟲將達5,000種。 |
 |
毛翅目(Trichoptera) |
石蠶蛾 |
體細長,似蛾類。複眼大。單眼有或無。觸角長絲狀,口器不發達。身體和翅具毛。翅大小類似,停息時呈屋脊狀。 台灣迄1996年記錄有27科62屬178種。 |
 |
膜翅目(Hymenoptera) |
蜂、蟻 |
觸絲狀。複眼發達。具二對膜質的翅。翅在飛行時,以鉤列連接。在細腰亞目腹部前端有縊縮。 台灣膜翅目之分類甚少研究,已知之種類數約有2,790種,僅約佔世界已知者之2.5%,然而實際上應該遠大於此數。 |
 |
螳 目(Mantophasmatodea) |
螳 |
螳 目為近來新成立的一個目(Klass et al. 2002)。他們看起來像螳螂、竹節蟲及蝗蟲之混合體。成蟲的長度約為2-3公分,無翅並具有長的觸角。螳 為肉食動物,會捕食其它昆蟲。近來於南非的西及北開普敦省常可發現螳 的蹤跡(Picker et al. 20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