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ENGLISH | 兒童館 | CHILDREN | MyMuseum
| 進階檢索
現在位置: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 一般大眾 » 數位典藏 » 動物學 » 爬蟲類 » 學習資源
:::
侵略性的互動
侵略性的互動
*
				侵略性的互動
* 侵略性的互動
*
				侵略性的互動
* 侵略性的互動
  侵略性的互動通常發生在已達性成熟的雄體之間,且大多數種類的蜥蜴都會發生。相關的行為包含有視覺展示、擺姿態、驅趕、扭打以及在有些例子當中會有容易造成受傷的打鬥。對領域性的蜥蜴例如大多數的鬣蜥類來說,侵略性的互動是為了建立及維持領域範圍。個體間侵略性的互動關鍵在於爭奪短暫提供的資源,這些資源包括異性。非領域性的蜥蜴例如大多數的硬舌類,在資源短缺時也會有侵略性的互動,或者是為了爭奪一種特別的資源-異性個體。這兩種例子當中,雖然賀爾蒙的水平與建立的居所同樣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但雄體之間決定誰能在侵略性的衝突當中勝出最重要的變因是在於體型的大小。
  頭部上下移動以及伏地挺身的動作在侵略性的展示中被各種鬣蜥類的蜥蜴所使用。一般來說,大型的陸棲物種會使用較低頻率的頭部上下移動來展示,而大型的樹棲物種則是使用誇張的頭部上下移動,至於較小型的陸棲物種則是使用伏地挺身的動作。
  許多角蜥在對抗同種個體時,不論敵人動或不動,都會進行抖動的展示行為,也就是三次或更多次頭部一上一下快速點頭的動作。有很長一段時間,這種行為完全被當作是一種雄體所進行的求偶展示,經過實驗的觀察證實了這是錯誤的說法。其中的原因一方面與其說是與交配儀式有關,抖動的展示行為看來相當激動,彷彿馬上就要遭受其他個體的攻擊一般;另一方面,這種行為不論雌雄都會進行。抖動行為看起來似乎都一樣,但根據性別及背景其進行的頻率還是有差異,比方說雌體在求偶或生殖季過後即不會再有這種行為。
  生長於獅子山的一種變色龍,經常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侵略性打鬥行為,且會造成致命的傷害。當雄體彼此之間互相接近時,體色會變為鮮豔的顏色,體表的污痕消失並出現增強的斑點。此外喉嚨部位會擴張且弓起背部,讓對方覺得自己的體型變大,並將尾巴及身體抬離棲地,尾巴四處移動。如果雙方都呈現出膨脹自己的展示姿態,那麼互動會更加強烈,雙方會衝向彼此的喉嚨用啃咬的方式重創喉部,直到其中一方認輸為止,結果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傷害。認輸的一方會變得相當柔順並將身體縱向的延伸,這樣勝利的一方就會停止攻擊。雖然有些其他的變色龍也會進行這樣的打鬥,但也有很多只會展示而不打鬥。
  無庸置疑地,雄體科摩多巨蜥之間的侵略性互動行為絕對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因為牠們的體型相當大。這種互動行為最常發生在覓食時,個體藉由化學感知系統的幫助而聚集在獵物死亡的地點。為了決定出這種短暫性資源分配的社會階級,科摩多巨蜥的威脅展示相當驚人。首先會將頭部抬離地面45度角,然後將身體擴張並向上形成弓型,且尾巴維持直立狀態。牠們也可能會擴展喉部,給人感覺像是從側面壓扁的氣球。一般來說這樣的行為就足以引發較小型的個體出現順從的展示,從而建立出社會階級。然而如果互動持續擴大,就會開始用尾巴攻擊,嚴重時甚至互相啃咬導致重傷。至於其他的巨蜥則會出現像摔角比賽的互動行為,牠們的前肢彼此扣住而用後腳站立,這種競賽經常發生在雌體。澳洲還有一種巨蜥,牠們的方式則是四肢彼此互相抓住而在地上滾來滾去。
  建立領域的邊界有助於減少打鬥的可能性。畢竟打鬥相當耗費能量且風險很高,所以通常只會在有合理的獲勝機會下比較容易發生打鬥的行為。如果是彼此互相熟悉的潛在敵人,則更有建立領域邊界的可能,這種現象在生態學上稱為「親密的敵人辨識」。例如項圈蜥以及綠安樂蜥,領域相鄰的雄體之間很少發生侵略性的互動,除非侵入者是陌生人。至於性別不同的個體基本上不能算是敵人,所以對待的方式自然不同。有些雄體甚至會對不認識的雌體進行更強烈的求偶行為,這可能是想要增加生殖成功的機會或者是希望陌生的雌體能住進牠們的領域範圍內。這種親密敵人的現象雖然可能普遍發生在蜥蜴身上,但關於這種行為仍然很少被研究。
 
 
 
 
推薦關鍵字
延伸閱讀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版權所有
Copyright National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 /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人次:17101509

|  關於我們|  最新消息|  網站地圖|  科博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