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ENGLISH | 兒童館 | CHILDREN | MyMuseum
| 進階檢索
現在位置: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 一般大眾 » 數位典藏 » 動物學 » 爬蟲類 » 學習資源
:::
台灣蜥蜴介紹:短肢攀蜥
台灣蜥蜴介紹:短肢攀蜥
*
				台灣蜥蜴介紹:短肢攀蜥
* 台灣蜥蜴介紹:短肢攀蜥
  台灣的爬蟲類,包括蛇55種,蜥蜴31種,陸生也龜鰲5種,海龜4種,共約95種。近幾年來,學術上對台灣爬蟲類加以描述的書籍有林俊義教授及鄭先佑教授的「台灣蜥蜴誌」,毛壽先教授的「台灣烏龜之研究」,及最近將要出版的「台灣常見陸生毒蛇之研究」。而較通俗且普遍的有呂光洋教授的「台灣兩棲爬蟲動物」,及各國家公園出版的兩棲爬蟲野外調查報告等。然而對生活史的報告並不多,其中以林俊義教授及鄭先佑教授對箕氏攀蜥有較深入報導。
  本人成為博物館一員已有二年,除了兩棲爬蟲標本蒐藏外,在野外亦對一些本土性的蜥蜴進行初步研究,並有少許成果;這些蜥蜴包括短肢攀蜥、印度蜒蜥、麗紋石龍子、雪山草蜥和脆蛇蜥等,自本期開始將做一系列的報導。為方便起見,內容將依食、衣、住、行、育等單元予以分類,雖然如此,但它們卻彼此相關而不可分。首先,本文要介紹的是短肢攀蜥。短肢攀蜥是台灣特有種。分佈於中、南部海拔1200公尺至2500公尺之山區。1936年,美國人Gressitt於霧社首度發現並定名為Japalura breuipes,但後來的人卻認為牠與台灣另一種攀蜥-斯文豪攀蜥是同一種;一直到1989年,日本人Ota才又改正過來。因此牠的資料幾乎付之闕如。短肢攀蜥成熟個體吻肛長約5.5-7.5公分之間,比起其他三種攀蜥,算是小型的。牠們雌、雄二型(dimorphism),雄的體背兩側有明顯綠帶,雌的無,而有些雌的體色全部呈現綠色。
食:
  當太陽慢慢昇起,大氣溫度漸漸升高,垂在樹葉小草的晨間露珠蒸發後,短肢攀蜥便開始活動。春夏二季,樹林中百花盛開,尤其是滿山遍野垂吊的紫白色百香果花,吸引許許多多的蝴蝶、蜜蜂等昆蟲前來採蜜,短肢攀蜥亦被吸引而來,牠是針對昆蟲而來的。緊依山邊種植了多種蔬菜和花卉的農場,也是攀蜥喜愛出現之地。每年3月,當攀蜥由冬眠初醒,進入生殖活動期時,牠的出現頻率驟然升高,一方面補充能量,一方面尋找交配對象。另一出現高峰則在10月份,因此時將要進入冬眠期,牠們會出現覓食以儲備能量,待冬眠及來年生殖季時使用。其能量貯藏於體背兩側兩塊黃色脂肪體及肝臟。3-4月,脂肪體及肝臟中之肝醣量皆降至最低;10月達到高峰。
衣:
  綠色的外表有利於樹林間的活動,可不被其天敵-鳥類發現。短肢攀蜥的外表由許許多多的細鱗所覆蓋,免於蒸發及乾燥;牠屬於變溫動物,體溫隨大氣溫度改變而改變,適當的體溫有助於活動的進行,因此曬太陽是攀蜥的最大嗜好。在夏天30度的高溫裡,牠在樹蔭下游走,或整個身體攀附於小樹枝上,藉以消暑。當有人靠近時,它會移動身體至樹幹的另一端,隱藏自己,主要原因是害怕而不是害羞。冬天溫度下降,在11月至隔年2月的晚上溫度降至0度以下,此時的短肢攀蜥正躲在樹洞中冬眠。
住:
  樹洞和有洞或枯葉堆都是永久或暫時棲身的好地方。攀蜥具有領域行為,因此兩隻蜥蜴不可能住得太近;若有乙攀蜥侵入時,甲攀蜥立刻會有反應,最常見的是伏地挺身及展示身上的花紋,通常入侵者看到這些領域宣示後都會知難而退,不致動武。領域的擁有對雄蜥來說,不僅保有生長及休息之地,亦保障求偶及交配成功的機會,在雄性競爭中,領域佔了極重要的位子。
行:
  以動物而言,能停在樹梢者,通常都具有羽毛,會飛;停在樹幹者,具有銳利的爪子,擅攀爬;樹下者,具有強壯的肌肉,會跑,要不,就是會鑽。短肢攀蜥爬樹的本領絕對高強,所以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樹上活動,需要覓食時才偶而到地面上來,若遇到危險就會回到樹上。
育:
  每年3月及6-7月,在短肢攀蜥的母體內皆可發現成熟的蛋,表示攀蜥一年中有兩個生蛋期,每隻的蛋數由3-7個不等。比較生蛋之母體體長和產蛋數目之關係,發現較大的個體產蛋量不一定較多,若比較蛋總重量與總體積之關係,其結果亦不相關。3月懷卵的母體,其受精的時間可能在去年的9-10月,而在冬眠期慢慢成長;6-7月懷卵的母體,受精的時間可能在3-4月間,只是其卵的發育較快,這可能和溫度與蜥蜴攝取能量的時問有關。
  從以上的結果,可以概括地將短肢攀蜥整年的活動作一分類;(1)冬眠期:11-2月;(2)生殖活動期:3-7月;(3)能量攝取期:9-10月。
 
 
 
 
推薦關鍵字
延伸閱讀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版權所有
Copyright National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 /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人次:17084974

|  關於我們|  最新消息|  網站地圖|  科博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