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ENGLISH | 兒童館 | CHILDREN | MyMuseum
| 進階檢索
現在位置: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 一般大眾 » 數位典藏 » 動物學 » 爬蟲類 » 學習資源
:::
台灣蜥蜴介紹:脆蛇蜥
台灣蜥蜴介紹:脆蛇蜥
*
				台灣蜥蜴介紹:脆蛇蜥
* 台灣蜥蜴介紹:脆蛇蜥
  脆蛇蜥又名山土龍,其特徵顯明,無四肢(與一般蜥蜴不同),似蛇,有耳孔,體側面有一縱行的皮膚皺褶。脆蛇蜥分佈於中國大陸的浙江、福建和四川省,在台灣,有關牠的分佈報告不多,主要集中於北部淡水、陽明山、插天山、拉拉山、宜蘭的太平山、烏來哈盆和臺東池上等地;最近我們在中部的霧社和杉林溪及嘉義奮起湖各發現一隻,其中霧社的脆蛇蜥屬幼體。
  脆蛇蜥喜歡棲息於潮濕的樹林泥土中,若有傾盆大雨或連續下雨時,居住的土洞為水侵入,蛇蜥會爬出洞外呼吸;霧社的脆蛇蜥就是在大雨後所發現的。天氣晴朗時,偶而也會見到牠在林道落葉堆中曬太陽。脆蛇蜥主要以昆蟲為食;卵生,每次可生13-14個蛋,對蛋似有保護行為,雌蜥會捲繞於蛋上,若將蛋移開,雌蜥會以頭將蛋頂回(林和鄭,1990,臺灣蜥蜴誌)。
  有關臺灣脆蛇蜥的報告很少,因此其生活史亦無人知曉;台灣另有一種蛇蜥,名為臺灣蛇蜥(Ophisaurus formosensis),為臺灣特有種,此種被發現的次數比脆蛇蜥更少,因此牠的生活史對學術界而言,仍是一個謎。分辨此二種蛇蜥主要依據其吻鱗和額鼻鱗間的鱗片數目,脆蛇蜥二片,台灣蛇蜥一片。然而脆蛇蜥成、幼體的外部型態相差甚大,一度被誤認為兩不同種。下表列出牠們於體色、頭部斑點和體側面皮膚皺褶有無之比較,以資判別。
  據說以前挖土或整地時,常常見到蛇蜥,但近二十年來很少有蛇蜥在平地被發現的紀錄,如果上述屬實,則現存蛇蜥的分布可用來說明平原土地被污染的一項證據。

 

成體

幼體

l.體色

灰褐色或黃褐色具有金屬光澤,背方有金屬藍色的斑點排成橫帶,腹部中間以後背側有一條黑褐色緞帶延伸至尾部。

背呈灰白色,並有16列黑點排成橫帶,體側及腹部呈深黑色。

2.頭部斑點

額鱗及頂間鱗中間各有一黑色斑點,一對頂鱗下方亦各有一黑色斑點。

3.體側皺褶

 
 
 
 
推薦關鍵字
延伸閱讀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版權所有
Copyright National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 /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人次:17084234

|  關於我們|  最新消息|  網站地圖|  科博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