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  
 
| 回首頁 | ENGLISH | 兒童館 | CHILDREN | MyMuseum
| 進階檢索
現在位置: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 一般大眾 » 數位典藏 » 地質學 » 火成岩 » 學習資源
:::
金門常見之礦物
金門常見之礦物
  花崗岩之主要組成礦物有石英、正長石、斜長石、黑雲母與白雲母等,於偉晶岩中常以數公分甚至有十餘公分大顆粒結晶存在。如大安採石場就見有正長石、黑雲母、石榴子石之礦物(圖1~圖4)。於料羅偉晶岩中亦常見有白雲母、斜長石、正長石(圖2)值得注意的是金門東側海岸花崗岩岩石中之石英常為煙水晶或茶晶,海灘礫石中亦常見有煙水晶之鵝卵石(圖3),代表該區域具有較高的輻射背景,導至石英、水晶經長期的天然輻射高能量粒子之撞擊,石英分子結構遭破壞有瑕疵,而轉換成煙水晶或茶晶。煙水晶之存在與否?可作為花崗岩建築石材,輻射安全簡易判識之指標礦物。
  二十多年前,在英坑坑道挖掘之棄土場中曾見有原屬花崗岩侵入體與圍岩接觸換質帶之矽卡岩(圖5)。此標本中有石榴子石、黃鐵礦、黃銅礦與方鉛礦,推測為一極佳之礦脈或具有經濟價值,可開採利用之礦體礦石。石榴子石一般為鐵鋁或鈣鋁矽酸鹽類礦物,通常為紅色或棕色透明帶玻璃光澤,硬度6-7.5,不具解理,常呈十二面體或偏方三八面體,主要存在於片岩、片麻岩和部分大理岩中。
  金門烈嶼羅厝白色花崗岩和金門鵲山金閎石礦採礦區的片麻岩破裂面上亦常布滿細粒棕紅色至血紅色石榴子石(圖6)。料羅與英坑片麻岩體中常有偉晶岩岩脈侵入,偉晶岩中肉紅色正長石(或鉀長石)、白色斜長石與茶色煙水晶(石英)和銀白色白雲母清楚易辨(圖2)。料羅廢棄採礦場片麻岩中有時亦見有偉晶岩中之棕色至黑褐色黑雲母(圖4)。
  金門白色海灘砂中,有許多由花崗岩等岩石風化殘留的白色石英沙與黑色易為磁鐵吸附之磁鐵礦鐵沙。烈嶼羅厝白色花崗岩中含有許多5mm 大小或更大顆粒之磁鐵礦(圖7)。磁鐵礦顏色鐵黑色,具黑色條痕,晶體呈八面體,具有強磁性,可當作永久磁石(lodestone),為重要煉鐵原料礦砂。金門黑雲母花崗岩中多磁鐵礦,代表著這些花崗岩可能是由早期未經地表風化作用的火成岩重熔形成。其特點是鈉高鋁低,主要鐵鎂礦物為角閃石和黑雲母,副礦物以磁鐵礦、榍石為主,有時亦含角閃岩質或稱閃長質包體。
  另有些含白雲母與石榴子石的白色花崗岩,可能為沉積岩型花崗岩(S型花崗岩) 。沉積岩型花崗岩是經地表風化過的變質沉積岩於地下深處重熔而成,其特點是鉀、鋁高,富含白雲母、石榴子石等富鋁礦物,副礦物以鈦鐵礦為主,有時亦富含變質沉積岩包體。
  前述偉晶岩中的正長石(鉀長石)、斜長石、石英、白雲母、黑雲母以及花崗岩中較大顆粒結晶的石榴子石、磁鐵礦等礦物,對火成岩的分類、成因,對探討花崗岩母岩是由原先存在的火成岩或沈積岩等再重熔而產生,即為所謂的火成岩型花崗岩(I-type granite),或沈積岩型花崗岩(S-type granite)均為重要的指標礦物,故先行介紹。另有些鐵、鎂含量較高的閃石類礦物如角閃石,經退化變質或熱液蝕變作用可形成綠簾石。或則說黑色的角閃岩經退化變質作用可能形成綠簾石與斜長石富集而成帶綠色的綠簾石岩團塊。金門烈嶼九宮碼頭與夏墅花崗岩或花崗片麻岩與變質基性岩中就常見有綠簾石。九宮碼頭片麻岩與煌斑岩之破裂縫隙帶所採集之十餘公分大小綠簾石與石英標本(圖8)彌足珍貴。
* 圖說:
				圖1.偉晶岩(正長石、斜長石、石英、黑雲母、石榴子石),產地:金門大安採石場。
* 圖說: 圖1.偉晶岩(正長石、斜長石、石英、黑雲母、石榴子石),產地:金門大安採石場。
* 圖說:
				圖2.偉晶岩(白雲母、正長石、斜長石)。
* 圖說: 圖2.偉晶岩(白雲母、正長石、斜長石)。
* 圖說:
				圖3.煙水晶(石英的變種),金門東海岸料羅-大安海灘鵝卵石。
* 圖說: 圖3.煙水晶(石英的變種),金門東海岸料羅-大安海灘鵝卵石。
* 圖說:
				圖4.偉晶岩(黑雲母),產地:金門英坑。
* 圖說: 圖4.偉晶岩(黑雲母),產地:金門英坑。
* 圖說:
				圖5.矽卡岩(石榴子石),產地:英坑。
* 圖說: 圖5.矽卡岩(石榴子石),產地:英坑。
* 圖說:
				圖6.白色花崗岩(石榴子石),產地:烈嶼羅厝。
* 圖說: 圖6.白色花崗岩(石榴子石),產地:烈嶼羅厝。
* 圖說:
				圖7.白色花崗岩(磁鐵礦),產地:烈嶼羅厝。
* 圖說: 圖7.白色花崗岩(磁鐵礦),產地:烈嶼羅厝。
* 圖說:
				圖8.石英與綠簾石,產地:烈嶼羅厝。
* 圖說: 圖8.石英與綠簾石,產地:烈嶼羅厝。
 
 
 
 
推薦關鍵字
延伸閱讀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版權所有
Copyright National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 /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人次:17085166

|  關於我們|  最新消息|  網站地圖|  科博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