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ENGLISH | 兒童館 | CHILDREN | MyMuseum
| 進階檢索
現在位置: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 一般大眾 » 數位學習資源 » 無脊椎動物化石
:::
1. 什麼是什麼是化石
1. 什麼是什麼是化石

  有關蟹類的起源,化石可算是最直接的證據了。化石的拉丁文為"fossilis",原義是指從地下挖掘出來的東西;現今對於化石的定義雖然不盡相同,但是化石不一定石化應可普遍被接受,如:西伯利亞凍土的猛碼象、琥珀中的昆蟲等即是最為膾炙人口的例證。簡單來說,化石就是古代生物的遺骸或遺跡;至於古代生物指的就是全新世以前的生物(參見『地質年代表』單元)。
簡單歸納化石的保存方式與產出狀態如下:
(1)軟體組織或硬體部份無太大改變的實體化石:
  例如:永凍土中的猛碼象、琥珀中的昆蟲
(2)經”化石化”作用導致硬體部份改變的實體化石,包括:
(i) 碳酸鹽、矽酸鹽等礦物質填充作用(permineralization);
(ii)矽化、鈣化、白雲石化、黃鐵礦化等取代(交替)作用(replacement);
(iii)碳化作用(carbonization):例如:筆石、節肢動物、植物葉片等化實地產狀;
(iv)生物骨骼礦物再結晶作用(recrystalization):
  例如:石珊瑚類骨骼礦物由霰石(aragonite)再結晶成為方解石(calcite);
(3)模鑄化石:
  (i)印痕化石:生物遺體被分解或經成岩作用後,僅於圍岩中留下痕跡;
  (ii)印模化石:包括反映內部型態及構造特徵的內模,與反映外部型態及構造特徵的外模;
  (iii)模核化石:
    內核:生物內部空腔為沈積物充填,當圍岩與硬體部份被溶解後,所留內部空腔實體;
    外核:生物殼內空腔初期無沈積物充填,但在硬體部份溶解後,整個空腔為沈積物充填所成實體;
  (iv)鑄型化石:在外模與內核均形成後,原殼體被溶解,再由其他礦物質充填而成;所成鑄型化石雖反映原硬體部份之內、外部形態特徵,但硬體內部之細緻結構已被破壞。
  (v)複合模化石:外模與內模均形成後,原殼體被溶解,再經由壓密作用而使二者重疊。
(4)遺跡化石:包括古代生物活動的痕跡與遺物,例如:疊層石、足跡、覓食、鑽洞、挖洞、居住、巢穴、脫逃、爬行、拖曳痕、棲息、糞便、胃石、蛋、珍珠、(舊石器)……等等。

  此外,在生物死亡掩埋後,在特殊埋藏環境中,蛋白質分解所產生的胺基酸、脂肪酸,甚至身體色素類等的有機物,也會保留在岩石中;這些與生物來源或作用有關的化合物,透過地球化學地分析,可以做為生物曾經存在與演替的證據;因而被稱之為『化學化石』(Chemical fossils)、『分子化石』(Molecular fossils)或者是『生物標誌化合物』(Biological markers)。
  

 
 
 
 
推薦關鍵字
延伸閱讀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版權所有
Copyright National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 /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人次:17085774

|  關於我們|  最新消息|  網站地圖|  科博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