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ENGLISH | 兒童館 | CHILDREN | MyMuseum
| 進階檢索
動物學
脊椎動物 >
爬蟲獸類兩棲
爬蟲獸類兩棲
鳥類鯨豚魚類
鳥類鯨豚魚類
無脊椎動物 >
昆蟲棘皮動物節蜱
昆蟲棘皮動物節蜱
昆蟲模式軟體動物節肢動物
昆蟲
模式
軟體
動物
節肢
動物
刺絲胞動物紐形動物扁形動物
刺絲胞
動物
紐形
動物
扁形
動物
植物學
地質學
人類學
藻類學
菌類學
現在位置: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 一般大眾 » 數位典藏 » 動物學 » 軟體動物 » 軟體動物概論
選單無法顯示請聯絡網站管理員
:::


 概論
  軟體動物化石野外產狀與採集
 
貝類,是在台灣地區最常見(附註一)的無脊椎動物大化石之一,也經常是一般古生物學初學者入門最先接觸到的化石類別。由於化石貝類在採集上容易獲得,因此一般採集者經常會忽略掉要先觀察化石的產出狀態。
貝類化石的產狀與其成為化石所經歷的埋藏過程有關,這包括貝類如何死亡(例如:被沉積物原地埋藏(附註二)、被掠食者不同方式的捕食、生命週期完成後自然死亡,或者是因為外在因素導致大量個體死亡等)、死亡後的鈣質殼體伴隨沉積物的機械性搬運過程(附註三)、不同生物侵蝕作用對殼體的破壞,或者是否有表覆型生物在殼體表面附著生長、被沉積物掩埋之後的各種成岩作用,以及後來造山運動的作用…等等。
野外採集之前先進行仔細觀察與紀錄,有助於我們讀取除了化石本身以外,紀錄在岩層之中有關古環境與古生態線索的蛛絲馬跡。特別值得提醒的是在觀察與採集過程中,除了注意完整與稀有的化石個體之外,破碎的貝殼一般經常是被「視而不見」的,不過卻也因為如此而往往失去完整蒐集資料的寶貴機會了;因為,破碎的化石並不完全是伴隨沉積物搬運過程受到自然機械性的作用而有所磨損或破裂,有些可能是生物捕食過程中所造成(例如有些螃蟹會用強健的雙螯剪開腹足類的殼口來捕食),有些則是強烈的底棲性生物擾動(附註四)所造成,而有些則是風暴或者是地層重壓所致;另外,殼體保存完整的貝類化石,也不一定是原地埋藏的結果;這些都必須先對現生貝類的生態有基礎瞭解,才能做較正確的判斷;基本上,多閱讀相關文獻,並對照在野外的觀察結果,是增進功力的不二法門。
化石貝類的保存狀況依其所經歷的埋藏過程不同而異,有些僅有白色的鈣質殼體,而有些則仍保有原來部分繽紛的色彩(附註五),有些則被其他礦物所填充或取代,或者是僅留存外模或內模,或者成為鑄型化石;相對地,採集方法也因保存狀況不同而異,其最終目的都在於將化石完整的帶回室內做進一步處理,並沒有一定要遵循的方法(附註六)。另外,特別要注意的是化石在採集之前,要留意是否合乎法律規定,若是特別保護區(附註七)、管制區或者是在國家公園區域內,則事先要提出申請,獲准後方可進行採集與調查。
 
附註一(圖1)
苗栗地區含有許多扇貝化石的砂岩地層,照片右上角為地層上方。
 
附註二(圖2)
原地埋藏的牛角貝化石呈直立狀態,貝殼開口在照片上方(未完全出露)。
 
 
附註三(圖3)
僅經由短距離搬運沉積的貝類化石大多保存良好。
 
附註四(圖4)
苗栗通霄層強烈的生物擾動紀錄,照片中所示為直管狀的生痕化石。
 
附註五(圖5)
仍保有部份原本顏色的象牙貝類化石(Fissidentalium sp.) ;高雄更新世「鳳山石灰岩」採集。
 
附註六
有關貝類化石的採集方法、採集倫理、化石修理,以及照像等進一步的資訊,可參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發行的「台灣貝類化石誌」,第四卷第十九冊附錄中的詳盡介紹。
 
附註七(圖7-1、7-2)

苗栗過港化石碑。

(圖7-1)

(圖7-2)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版權所有
Copyright National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 /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人次:17085502
|  關於我們|  最新消息|  網站地圖|  科博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