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ENGLISH | 兒童館 | CHILDREN | MyMuseum
| 進階檢索
現在位置: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 一般大眾 » 數位典藏 » 動物學 » 兩棲類 » 兩棲類學習資源
:::
型態與功能
型態與功能
*
				型態與功能
* 型態與功能
*
				型態與功能
* 型態與功能
*
				型態與功能
* 型態與功能
*
				型態與功能
* 型態與功能
  若要辨識無尾類動物和其他兩生類動物的差別,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無尾類具有修長的後肢、短小的軀幹以及缺少尾巴。兩根「腳踝」或跗骨被延長,因而增加了後肢的長度。脊柱前方或正面的部分較短且通常含有8節或更少的脊椎骨;而脊椎骨後方用來組成其他兩生類動物尾巴的部分則是融合為一根長條的骨質棒(尾桿骨)而形成無尾類動物脊柱的後端。因此無尾類動物的脊柱通常由12根或更少的骨頭所組成。然而水螈及蠑螈身上則是有30-100根單獨的骨頭,蚓螈則是有250根之多,但這兩種都不具有無尾類動物骨盆和後肢的特化。無尾類動物調整過的跗骨在後肢當中增加了額外的分節,骨盆也調整成和脊柱前方的部分形成如槓桿般的關節。當採取坐姿時,牠們可以快速且有力地依次伸展後肢當中的每一個關節,因而提供了一股推進的力量而在跳躍的過程中將身體前方的部分向前發射出去。
  「青蛙」通常和「蟾蜍」有所區別,但事實上兩者都是無尾類動物,且兩者之間的辨別由於世界各地的定義不同而相當容易被誤導。比方說歐洲與北美洲人通常會把皮膚光滑、有牙齒的水蛙或樹蛙叫做「青蛙」,而皮膚粗糙、無牙齒的鋤足或無吸盤的蛙及所謂「真蟾蜍(true toad)」稱為「蟾蜍」。另外,非洲人把當地皮膚光滑的水生青蛙叫做「爪蟾」。青蛙與蟾蜍之間的辨別事實上對無尾類動物的多樣性及演化這個大體系而言是毫無意義的。
  根據牠們的生活方式,無尾類動物有數種不同的軀體外型,而每種軀體外型都能以不同配套的物理特徵來表現。能適應相同生活型態的無尾類動物,即使沒有相近的親屬關係也經常分享許多物理上的共同點。例如半水生的無尾類動物像是食用蛙(Edible frog)、美國牛蛙(American bullfrog)、斑點草蛙(Spotted grass frog)經常棲息在池塘或湖泊的區域,這些物種的青蛙都有尖型的頭部、平滑的皮膚、流線型的身體、極度延長的後肢以及長的、有蹼的腳趾。平常牠們會坐在水邊;在遭受到侵擾時,會以躍入水中游泳離開的方式逃跑。這些動物身體的外型讓牠們能在陸生及水生棲地之間或之中更輕易且快速地移動。
  相對地,大部分時間都不在水中的無尾類動物(舉例來說,歐洲林蟾(European common toad)、金蛙(Gold frog)、達爾文蛙(Darwin's frog)、巴西角蟾(Brazilian horned toad)以及箭毒蛙(Poison frog))通常都具有鈍型的頭部,也可能有粗糙的皮膚、肥胖的身體、短小的後肢和只有一點點蹼的腳趾。這些無尾類動物已經適應在陸地上跳躍,如果要躲避危險牠們不只能坐在原地不動而依靠保護的顏色和外形隱藏自己,還會快速地跳開並藉由不斷地改變方向來混淆掠食者。有些居住於高度季節性或乾燥氣候的無尾類動物是挖洞的好手(例如,異舌穴蟾(Burrowing toad)、鋤足蟾(Spadefoot toad)、澳洲鏟足蟾(Australian shovelfoot)以及狹口蛙(narrow-mouthed frog))。一般而言,這些無尾類動物並不大且具有鈍型的吻部、寬又高的頭部、結實球狀的身體、短小肥胖的附肢及沒有蹼的腳趾。多數會利用後肢向後挖洞進入鬆軟的泥土,而有些物種的腳上具有「鏟子」可以幫助挖掘。
  大部分的無尾類動物已能適應棲息在各種不同的植物上,像是沼澤的蘆葦及草地(蘆蛙(Sedge frog)和小黑蛙(bush frog))、灌木(卵齒蟾屬(eleutherodactylus)的物種)以及樹木的枝葉(玻璃蛙(glass frog)、葉蛙(leaf frog)以及大部分的樹蛙(tree frog))。牠們的身體有扁平化的趨勢且後肢很長;腳趾(有的時候「手指」也會)的部份有蹼。在某些例子中,手指和腳趾的頂端會膨大;擁有這種頂端吸盤的物種也因此得到在植物表面抓緊的助力因而能在植物上攀爬。
  令人意外的是有些無尾類動物由於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水中而被稱為完全水生,其中爪蟾(clawed frog)和蘇里南負子蟾(Surinam toad)、多指節蟾(pseudid frog)、的的喀喀湖水蛙(Lake Titicaca frog)都是如此。牠們彼此之間的外型差異很大且沒有相近的親緣關係,然而每一種都有其生活在水中的特殊適應方式。其中最完全水生的是沒有舌頭的負子蟾(爪蟾和蘇里南負子蟾),牠們擁有扁平的身體和頭部、位於背部的小眼睛、向側面伸開的附肢具有及完整蹼面的腳趾。多指節蟾則具有尖型的頭部、背部的眼睛、流線型的身體、具有完整蹼面腳趾的有力後肢及延長的手指和腳趾。相對於這兩種,的的喀喀水蛙屬於較大型的蛙類且具有有力的後肢及結實、粗壯的身體,且沿著身體側面位在鬆弛皮膚上還有獨特的大型皺褶,這些皺褶能幫助牠們在極為寒冷的高海拔湖泊棲息地的水中呼吸。
  無尾類動物的頭部和軀幹是緊接在一起的,所以這些動物沒有辦法將頭部往兩側移動。成體具有在陸地時能用來呼吸的肺,但是牠們獲得氧氣的主要來源還是直接經由皮膚較多。有些青蛙居住於高海拔地區含氧量相當低的寒冷水中,牠們具有極為寬鬆的皮膚或是佈滿如毛髮般微血管的隆起物;這些改變都能增加呼吸的表面積而使得氧氣的吸收達到最大。
  大多數無尾類動物的眼睛都很大,這是藉由視覺來定位食物的生物體最為希望的。所有的無尾類動物,除了少部分以外,都具有舌頭。多數情況下舌頭會如軟墊般僅附著於下顎的嘴巴前方,這種安排方式讓牠們可以快速地將舌頭翻開到下巴的外頭,而讓舌頭軟墊上具有黏性的表面得以緊緊抓住食物。眼睛具有特殊腺體能維持濕潤,藉由可移動的眼瞼可以保護眼睛以防止灰塵及沙土的侵襲。大部分的物種其眼睛後方有一個大型、明顯的鼓膜(tympanum)。青蛙是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具有中耳孔能從鼓膜到內耳傳遞聲音的振動。與耳朵及跳躍移動的發展互有關聯的就是演化出真正的聲匣(喉部)及一個大型、可膨脹的聲囊,這使牠們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發聲。
 
 
 
 
推薦關鍵字
延伸閱讀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版權所有
Copyright National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 /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人次:17032019

|  關於我們|  最新消息|  網站地圖|  科博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