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物 –自然金 &&Native Gold –開採歷史(科博館 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 開採歷史 ~~

大約在西元1500年,葡萄牙人就已經在台灣東海岸發現黃金,更記載著東海岸有一條RioDuero的河流,即『黃金河』之意。其後西班牙人、荷蘭人相繼來台開採金礦,直到鄭成功佔領台灣之後才結束,而鄭成功卻並未繼續開採台灣的金礦。
  直到光緒十七年(1891),台灣巡撫劉銘傳在建築台北至基隆的鐵路時,有名工人在基隆河八堵橋下發現砂金,從此引進大批人潮至基隆河淘金。光緒十八年(1892),清政府於基隆設立「金砂局」,允許人民淘洗砂金並收取釐金,正式將砂金的開採納入政府管理。光緒二十年(1894)發現九份小金瓜礦體。甲午戰爭後,日本人於1895年設立「砂金署」,規定開採砂金者須繳交執照費。1897年,日本政府發布「台灣礦業規則」,將礦區分為西部的「瑞芳礦區」(即今之九份礦區)及東部的「金瓜石礦區」,1898年又發現「武丹坑礦區」,形成三礦鼎力的局面。
  1905年,金瓜石礦區發現了硫砷銅礦,開始生產銅礦,從此金瓜石便成為金銅礦山,採礦更為興盛,1913年金瓜石礦區更合併了武丹坑礦區,台灣光復後,金瓜石礦區由「台灣金銅礦物局」管理開採,至1955年正式成立「台灣金屬礦業公司」,其後由於不常發現新的金礦體,金礦產量逐漸減少,銅產量反而增加,遂使台金公司成為台灣最大的銅礦公司,最後由於國際金銅價格下跌,以致台金公司於1987年結束營業。
  瑞芳礦區則在1920年由顏雲年合併所有礦權,成立了「台陽礦業株式會社」,開採瑞芳、九份一帶的金礦,1947年改組為「台陽礦業公司」,直到1971年正式結束金礦的開採。
  台灣東海岸及中央山脈的金礦則在日據時代才有較多的探勘,包括橫堀治三郎曾八次前往台灣東部考察,小笠原美津雄曾在立霧溪附近進行調查等,光復後陸續有黃金礦脈的發現及開採,行政院退輔會榮礦處也曾在立霧溪一帶開採過金礦,但中央山脈地勢陡峭、不易開採,加之黃金礦脈蘊藏較富的地區大多已劃入國家公園的範圍內,例如:屏風山地區劃入太魯閣國家公園,玉山地區最主要的兩個金礦區「白洋金礦」以及「中央金礦」則劃入玉山國家公園區內,因此,近二十幾年來都沒有進行開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