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前文化 –貝殼Eco-remains –貝殼種類(科博館 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貝殼
Eco-remains

~~ 貝殼種類 ~~

 

殼為貝類的外骨骼,最外層為有機質構成的殼皮,非常薄,死後殼皮常被分解而消失,剩下灰白色的石灰質殼身與內層的珍珠層;考古發掘出的貝殼標本,經過長期的掩埋,其殼皮均已消失,看不出原來的顏色,殼身亦有不同程度的剝落損壞。

貝殼的表面常有以頂端為中心,成同心圓狀分布的生長線;生長線乃因為貝類成長時其外殼也須跟著長大所造成的,當氣候好、食物多時長得快,生長線較疏,反之,則生長線較密,因此生長線紀錄了貝類的生長史,愈靠近頂端愈老,愈近邊緣愈新。

雙殼綱﹝Class Bivalvia﹞:因有兩個殼瓣而稱之,大部份的雙殼綱貝類的殼為兩側一樣大且左右對稱,如:血蚶、大蜆、文蛤、環文蛤皆是;也有不一樣大小或不對稱的雙殼,如牡蠣即是。就考古標本而言,一片貝殼即是一件標本,因此兩件標本才是一個生物體。

腹足綱﹝Class Gastropoda﹞:有舌狀腹足,能用腹足爬行而自由行動;其殼不對稱,螺殼則為螺旋形,如:石田螺、結節蜷等。

* 圖說:魚寮遺址貝類標本的種類* 作者:黃琇娟製圖*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圖說:魚寮遺址貝類標本的種類
* 作者:黃琇娟製圖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圖說:魚寮遺址貝類標本的分類* 作者:黃琇娟製圖*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圖說:魚寮遺址貝類標本的分類
* 作者:黃琇娟製圖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