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 –<i>Antilochus coquebertii</i> (Fabricius, 1803)&&頸紅蝽 –簡介(科博館 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Antilochus coquebertii (Fabricius, 1803)
頸紅蝽

~~ 簡介 ~~

* 圖說:頸紅椿 標本之背面* 作者:助理 梁輝弘拍攝*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圖說:頸紅椿 標本之背面
* 作者:助理 梁輝弘拍攝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Antilochus coquebertii (Fabricius, 1803) 頸紅蝽

簡述.體長14-17mm。本種為Antilochus屬中唯一在台灣有分佈的。其均勻地亮紅色的身體很容易用來跟該屬其他物種作區別,只有其觸角、前翅膜質部及腹部腹面節間縫為黑色,以及足為紅至褐色。

分佈.廣泛分佈於整個熱帶南亞及東南亞(斯里蘭卡至麻六甲之間),在馬來群島也有被記錄過。在台灣其發生相當頻繁,主要分佈在低地及山區森林間。

生物學.本種野外及研究室內的取食已被Kohno等(2002)詳細研究過。成蟲及若蟲都為專性捕食者,寄主為Dysdercus cingulatus離斑棉紅蝽(赤星蝽象)及D. decussatus叉帶棉紅蝽(叉紋赤星蝽象)。在研究飼養的情況下,當只餵食植物時,本種將無法發育,亦無法餵食帶有紅黑警戒色的蝽象,包括長蝽科(Lygaeidae)、大紅蝽科(Largidae)、緣蝽科(Coreidae)及姬緣蝽科(Rhopalidae);但是可以餵食紅蝽科(Pyrrhocoridae)和蛛緣蝽科(Alydidae)。若蟲和成蟲在日本石垣島終年可見;根據研究試驗結果,本種不會生殖滯育(Kohno, 2003)。在印度,本種被觀察到取食D. (Paradysdercus) koenigii (Fabricius, 1775)(Kamble, 1974;see also references listed in Ahmad & Schaefer,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