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民族–炊壺(科博館 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首頁
 分享 / 儲存 | 翻譯: 
炊壺
Cooking Pot

~~ 簡介 ~~

美族製作陶器與日常生活相關,都以生活器皿為主,著重實用的目的。

阿美陶器的用途差異,有炊壺(陶甗)、陶甕、陶鍋、陶壺、陶碗、酒壺祭器、紡垂、捕魚重垂、陶偶等不相同的樣式與名稱。

阿美族製陶凡是婦女皆可擔任製陶師,以塑揑法再用拍打的方式將粗坯拍成形;製陶工具有木拍板(拍製陶器)、陶圈墊座(支持陶器)、鵝卵石墊石(與拍板一起使用,墊石在內側輕拍塑形)、竹刮刀(用以切泥、收頸、擴口、修邊)。

炊壺或稱陶甗(tatolonan):特點在由二個陶鍋(koreng)疊合而成葫蘆形,中間以一個koreng為底隔開,用工具穿許多小孔,為雙耳壺把,屬於飲食加工器具。

* 炊壺*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炊壺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形制 ~~

壺的形制最大直徑在腹部,口與腹徑相差沒有那麼大,特點是由二個陶鍋(koreng)疊合而成,中間以一個koreng為底隔開,用樹技把它穿許多小孔,為雙耳壺把,底部較平。陶甗是腹大、壺口大、有耳、平底的蒸食器具。

* 炊壺*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炊壺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製作方法 ~~

美族製陶的方法是利用拍打的方式將初坯逐步拍打成形,製陶的過程:採土、練土、製坯、野地祭祀燒陶、冷卻取陶。製陶時先以祭杯盛米酒裸祭祖先祖靈,一次在採土(練土時)時、另外二次都在燒陶的時候。燒陶時同時必須把吃檳榔用的石灰放在陶器裡燒。

炊壺的製作,以2塊陶泥做2個koreng陶坯,待陶坯晾乾過10小時以上,在一個koreng陶坯的口緣塗一層水,將另一個koreng陶坯疊在口緣上方,成為上下兩層,再以泥條連貼於外壁用以連合二個陶坯用以增加附著力,爾後以樹枝將相隔的間隔層以樹枝穿破許多小孔,再以磨光和拍合的技術讓陶甗表面光滑發亮。

 

* 炊壺*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炊壺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使用方式與用途 ~~

壺是專蒸米類食物的飲食加工用具。蒸煮食物所需的水,即從小孔灌入,小孔的另一個作用即是讓蒸氣易從下層進入上層,同時又能盛著食物。

使用時,下層裝約八分滿的水,上層裝泡水約3-5小時左右的糯米,將其盛置於芋頭類的葉子上,有些有會覆以香蕉葉為蓋,取三顆石頭或者三個鐡器支架做為灶,經木材燒煮約40-60分鐘後即可食用。

* 炊壺*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炊壺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典藏標本 ~~
圖示 館號 品名 族群
觀看詳細資料內容 1 0000003113. 炊壺 阿美(Amis)
~~ 參考文獻 ~~
書名/期刊名 著者/編者 篇章名 出版年 卷數/期數 頁次 電子檔
集體知識、信仰與工藝 王嵩山 1999 256
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 王嵩山 2001 221
花蓮原住民音樂2-阿美族篇 林道生 2000 316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 許木柱
黃智慧
2000 422
大港口的阿美族(下) 阮昌銳 2000 415
台灣原住民的生活用具 天理大學
天理教道友社
1993 241
台灣土著文化研究 陳奇祿 1992 507
馬太鞍阿美族的物質文化 李亦園 等 2000
阿美族的物質文化-變遷與持續之研究 許功明(主持人) 1998
臺大人類學系伊能藏品研究 胡家瑜
崔伊蘭
1998 286
當代台灣原住民的藝術 王嵩山 2001 139
台灣土著族的社會與文化 阮昌銳 1994 542
民族與文化 陳奇祿 1981 206
高砂春秋台灣原住民之文化藝術 童春發 1996 262
台灣的原住民 阮昌銳 1996 246
阿美族的歷史風土傳奇 林道生 178
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 宮本延人 1992 224
宮本延人口述我的台灣紀行 宮本延人 2001 215
台灣原住民藝術田野筆記 林建成 2002 255
台東縣立文化中心典藏原住民文物選輯 李永裕 1997 127
重修臺灣省通志-住民志-同冑篇(第二冊) 高育仁 等 1995 卷三 / 1398
台灣省通志-同冑志-阿美族雅美族篇 李汝和 1972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