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煤 Coal
|
~~
簡介
~~
『煤』,為植物體或植物碎屑堆積掩埋之後,再經由煤化作用(coalification)所形成之富含有機碳沉積岩,其所含碳量佔總重50%以上(換算成體積約占70%以上);除有機碳外的次要組成,包括黏土、粉砂、砂、水分、揮發物與少量次生礦物(如:黃鐵礦、白鐵礦、白雲石、方解石、菱鐵礦等)。『煤』由於富含有機碳,因此外呈棕到黑色,硬度不等,但比重低(台灣地區純煤比重介於1.25~ 1.4)。台灣地區的煤礦主要分佈於西台灣的北部與中部地區,前者包括基隆、台北、桃園、新竹、苗栗等五個煤區,後者包括南投集集大山、鳳凰山與嘉義阿里山等三個煤區。至於含煤地層友老到新,依序有古地三記的白冷層與五指山層,中新世的木山層(下部含煤層)、石底層(中部含煤層)與南莊層(上部含煤層),以及台北、頭社等盆地中更新世~全新世的泥炭層;根據礦務局資料,台灣煤的礦藏量約有6~ 7億公噸,已開採者約有2億公噸。其中,較具經濟價值的煤層則主要位於木山層、石底層與南莊層等三個中新世地層。台灣地區煤的開採歷史最早可溯至1642年,但在十三行遺址中曾發掘出鐵渣、礦石、煤以及煤塊所磨製的紡輪,顯示先民對煤的利用由來已久。回顧文明發展歷程,煤與鐵共同扮演開啟工業革命的關鍵角色;現今,煤與油氣(包括石油與天然氣)同為主要的商用能源燃料。除此之外,煤尚可製成焦煤以供煉鐵製鋼之用,並且此一角色至今仍無可替代;另外,煤也可提供做為煉製汽油、橡膠、塑膠以及染料等的工業原料。
|
~~
典藏標本
~~
圖示 |
館號 |
產出地 |
 |
NMNS000198-P001235 |
中華民國台灣省南投縣魚池鄉 |
 |
NMNS004837-P011768 |
Nottinghamshire coal, England |
|
~~
參考文獻
~~
書名/期刊名 |
著者/編者 |
篇章名 |
出版年 |
卷數/期數 |
頁次 |
電子檔 |
台灣地質 |
陳培源 |
台灣地質 |
2006年2月 |
|
500 |
|
台灣能源礦產及地下水資源 |
魏稽生 |
台灣能源礦產及地下水資源 |
2000年 |
3 / |
217 |
|
台灣的煤礦 |
賴克富 劉英毓 謝嘉榮 |
台灣的煤礦 |
2006年6月 |
|
189 |
|
煤礦:一段人類歷史 |
Barbara Freese |
煤礦:一段人類歷史 |
2003年10月 |
|
238 |
|
十三行遺址:搶救與初步研究 |
臧振華 劉益昌 |
十三行遺址:搶救與初步研究 |
2001年 |
|
140 |
|
Sedimentary Rocks in the Field |
Dorrik A. V. Stow |
Sedimentary Rocks in the Field |
2000年 |
|
320 |
|
Glossary of geology |
Julia A. Jackson |
Glossary of geology |
1997年 |
|
769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