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台灣漢人民間信仰–供奉型態(科博館 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首頁
 分享 / 儲存 | 翻譯: 
供奉型態

~~ 簡介 ~~

 

台灣不論從田間到山邊,鄉村到都市,都有土地公廟的蹤跡。相較於其他神明,其規模大小格外突出,有以幾塊石頭搭建而成的小小「廟」,也有如一棟公寓般的宏偉宮廟。這些形制上的變化與移民社會的聚落發展有關,其中學者研究寺廟發展情形(增田福太郎1939, 1967;劉枝萬1963;林美容1987)指出,移民拓墾初期一般有香火無廟宇;到聚落建立時,土地公小祠隨之出現;待聚落確立後,各種寺廟神則隨之興盛,土地公廟也包含在內。

* 圖說:建築宏偉的土地公廟* 攝影:洪夙慶* 作者:洪夙慶拍攝*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圖說:建築宏偉的土地公廟
* 攝影:洪夙慶
* 作者:洪夙慶拍攝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圖說:內湖梘頭的福德祠* 攝影:洪夙慶* 作者:洪夙慶拍攝*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圖說:內湖梘頭的福德祠
* 攝影:洪夙慶
* 作者:洪夙慶拍攝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石頭廟 ~~

 

「三粒石」是最早祭拜土地公的方式。在左右兩方及後方各豎起一塊石頭,上頭再壓一塊石頭,就完成了一間小小「廟」,因此被稱為三粒石;裡頭通常只放一只香爐,或者供奉石土地,有的人也稱之為石頭廟。

~~ 小祠 ~~

 

常不及人高,空間上無法容納人身進入,但已有廟宇的樣態。若要插香,一般得要彎腰或蹲下方可。小祠的建材不限於石頭,可以磚塊建造,視當地取材而定。

~~ 土地公廟 ~~

 

身或大或小,但空間上可以容納人身,讓人得以進出;在祭拜時使用供桌,前設土地公神像。有的土地公廟甚至翻修成大型的廟宇,規模宏偉,顯見其在當地發展的隆盛程度。

* 圖說:嘉義福社宮內一景* 攝影:洪夙慶* 作者:洪夙慶拍攝*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圖說:嘉義福社宮內一景
* 攝影:洪夙慶
* 作者:洪夙慶拍攝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圖說:土地公廟在空間上可以容納人身* 攝影:洪夙慶* 作者:洪夙慶拍攝*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圖說:土地公廟在空間上可以容納人身
* 攝影:洪夙慶
* 作者:洪夙慶拍攝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參考文獻 ~~
書名/期刊名 著者/編者 篇章名 出版年 卷數/期數 頁次 電子檔
台灣的土地公 王健旺 台灣的土地公 2003 191
臺灣風物 林美容 土地公廟—聚落的指標:以草屯鎮為例 1987 / 37 5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