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為位於歐亞大陸板塊東南方之一大陸島嶼,總面積約三萬三千平方公里,由於台灣位於北緯21度45分25秒到25度56分30秒之間,北迴歸線通過台灣嘉義市南方23度27分4秒處,正好將台灣劃分為北迴歸線以北的亞熱帶及以南的熱帶兩大氣候類型。事實上,台灣本島海拔達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約有五十座,而這些超過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氣候更加變化多端,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熱帶、亞熱帶、溫帶及寒帶等各種氣候類型均有,再加上四季的變化與季風的吹拂,使得台灣的氣候類型得以孕育出各種不同的植物林相。

另一方面,台灣自從約二十到四十萬年前與大陸分離後,從第四紀的冰河期後,又數度間歇性的與大陸相連,冰河期造成台灣與大陸間形成陸橋,歐亞大陸的各種溫帶、寒帶動植物則可經由陸橋南移而到達台灣,隨著冰河消退,大多數生物若不是隨著北移,留在台灣者則因氣候因素而往高處遷移,時至今日則形成了目前所謂的孑遺物種。除了溫帶、寒帶物種定居於中高海拔地區,台灣中南部炎熱的亞熱帶與熱帶氣候,則提供了各種隨著潮水、季風而到達台灣的熱帶系物種一個適合生存的環境。

因為以上種種原因,使得台灣這叢爾小島得以孕育出成千上萬種植物,種類眾多的植物,則孕育了各種遷入及孑遺的物種,而當冰河期消退,台灣與大陸間又增加了台灣海峽這項地理隔離因素,在物種長期與原始族群隔離的狀態下,又慢慢演化成台灣特有種或特有亞種生物。以蝴蝶來說,在台灣三百多種蝴蝶中,便有約五十種為特有種或特有亞種,雖然近年隨著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各國研究結果豐碩,而使台灣特有種或特有亞種生物種類數降低,不過此一事實仍舊指出台灣島地理、氣候因素與生物多樣性間的相互關連。

台灣舊稱蝴蝶王國,1960年代,台灣的產蝶重鎮-埔里街頭與昆蟲有關的商店比比皆是,四處林立的蝴蝶製品加工廠或家庭代工,養活了許多家境較差的台灣 人,粗略估計當時每年因蝴蝶加工至少可終結三十萬隻蝴蝶的生命,時至今日,蝴蝶加工的舊日風采早已不付存在,但蝴蝶面臨的卻是更坎坷的未來-各種大型都市開發計劃、城鄉造鎮計劃、觀光發展、農業發展以及大規模的山地開發案、造林運動、林相變更等相關政策,嚴重改變了台灣原有的生態環境。尤其近年農墾發展更逐漸往中高海拔山區發展,各種溫帶果園、高冷蔬菜及高山茶的種植,在為農民帶來短期有限的收益背後,賠上的卻是物種的永遠消失。以前幾年台灣學術界所發表的小豹紋蛺蝶為例,在台灣還不知道有這個物種前就已經滅絕了,目前只剩兩隻標本,靜靜躺在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標本館中,永供後世瞻仰。 為提供社會大眾更深認識台灣蝴蝶的機會,國科會乃專案補助本蝴蝶數位博物館之建立,並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共同執行,誠摯的希望能藉由本蝴蝶數位博物館,能喚醒國人對生態環境的關懷,更加注意台灣生物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