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內涵  •年代  •互動關係證據


Niahosa遺址2號墓葬

•文化內涵 

  Yingiana上層(第一文化層)出土的陶類以素面粗砂紅褐陶為大宗,已知的器型只有侈口折沿圜底罐。從新石器時代晚期一直到鐵器時代,這種以砂岩小礫為摻和料、篩選度不良、陶質軟、易破碎、陶片厚度厚薄不均的素面粗砂紅褐陶,在阿里山地區已發現的50多處遺址中幾乎都可見到。這些遺址中常見的石器則有打製斧鋤型器、磨製錛鑿、磨製石刀、磨製石鏃等。其中NiahosaYingianaVeiyo等多處遺址還發現了數座東西向的短長方形砂岩石板棺。


粗砂紅褐陶及其復原圖

  與素面粗砂紅褐陶伴隨的這些文化內涵在阿里山地區延續的時間不僅相當長,分佈範圍也極廣,可說是阿里山地區史前文化系統的基本面貌。然而,這個文化系統與現生鄒族之間的關係,目前仍缺乏直接的聯繫,它是否就是鄒族的祖先型文化?仍有待未來更多的發掘工作才能釐清。

 

 

•年代 

  考古學家利用發掘與調查所取得的木炭和陶片,以碳十四和熱釋光定年的方式,測得了12個屬於Yingiana上層文化遺存的絕對年代。

  由這些科學定年資料可以知道,Yingiana上層文化遺存的絕對年代最早可至距今3000年左右(Niahosa),最晚則在距今200年上下(Yingiana)。約相當於台灣史前文化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鐵器時代。

•互動關係證據 

  由目前出土的遺物看來,素面粗砂紅褐陶的主人與周圍族群一直有著密切的互動關係。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Veiyo遺址中,除了出土和Yingiana上層相同的文化遺存外,還有東部卑南文化系統的玉玦和長條型飾品,新美村Niahosa遺址也出有非中央山脈西部地區出產的蛇紋岩質石鏃。由這些證據看來,阿里山地區的素面紅褐陶主人,在距今約3000-2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與東海岸地區的文化有了頻繁的互動關係。



茶山的灰黑色細砂陶

  此外,Yingiana上層出有少量肩部帶紋飾的灰黑色細砂陶,這些灰黑色細砂陶具有由早到晚逐漸減少的趨勢。阿里山地區灰黑陶的分佈以低海拔的Cayamavana(茶山)一帶數量最多,這裡除了灰黑色細砂陶外,也有灰黑色泥質陶、夾細砂的紅褐陶等。由其分佈區域、密度和工藝技術看來,這些陶器的製造者與山區素面粗砂紅褐陶的主人可能為不同的人群,可能是當時居住在曾文溪中下游一帶的住民,經由交換或人群往來的各種管道將平原地區的人工製品帶到山區來。經由熱釋光測年,得知此類陶器系統的年代在距今約1700-1500年左右(CYM1-T1、T2、T3、T4),說明此時山區和平原兩種文化系統可能有著密切的互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