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 –<i>Euploea sylvester swinhoei</i> Wallace & Moore, 1866&&雙標紫斑蝶 –簡介(科博館 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Euploea sylvester swinhoei Wallace & Moore, 1866
雙標紫斑蝶

~~ 簡介 ~~

* 圖說:雙標紫斑蝶 標本之背面* 作者:梁輝弘拍攝,工讀生 梁輝弘*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圖說:雙標紫斑蝶 標本之背面
* 作者:梁輝弘拍攝,工讀生 梁輝弘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雙標紫斑蝶 Euploea sylvester swinhoei Wallace & Moore, 1866

Euploea sylvester swinhoei Wallace & Moore, 1866 雙標紫斑蝶,又名斯氏紫斑蝶、琉璃斑蝶。

台灣本島所產的紫斑蝶中,唯有本種在前翅腹面有三個呈三角形頂點排列的藍白色斑點,不難與其他種類區別。卵黃白色,外形略似手槍子彈,表面有類似高爾夫球球面的刻點。幼蟲頭部黑褐色,體色為黃綠色,側面氣門與氣門下線之間為黃色,表面光滑,但在中胸、後胸與腹部第八節背面各具一對細長的肉質突起。蛹為懸蛹。成蟲前翅長約65-67 mm。雄蝶雙翅背面底色皆為黑褐色,前翅背面有紫藍色光澤,近外緣有一排由藍紫色包圍的白色斑點;雄蝶前翅背面近後緣處有兩條近乎平行的灰褐色性斑,翅後緣略為突出為弧形。後翅背面前緣亮灰白色,近外緣也有藍紫色包圍的白色斑點。前翅腹面底色較背面稍亮,但是沒有藍紫色光澤;前翅中央有三個藍白色斑點呈三角形排列,後緣亮灰白色;後翅則為小白斑沿翅外緣分佈。雌蝶與雄蝶類似,但體型較大;前翅背面沒有性斑,腹面則在雄蝶性斑相對應處有兩條藍紫色條紋;前翅後緣較為平直。

本種為中型蝶類。E. sylvester (F.)分布範圍很廣,幾乎涵蓋整個東方區,並向南延伸到新幾內亞與澳洲及一些太平洋島嶼,被區分為36個亞種,台灣的族群被視為特有亞種,是台灣最早被命名發表的五種蝴蝶之一。台灣的亞種分布於全島平地到海拔1000公尺左右山區 ,澎湖也有紀錄;蘭嶼有時會出現菲律賓亞種(E. sylvester laetifica Butler)個體。紫斑蝶類有群集越冬習性,每年秋天全島各地的紫斑蝶開始沿固定蝶道向南部遷移,在隱蔽的山谷中越冬,這類山谷被通稱為紫蝶幽谷。詹(2008)於2001-2003年在高雄縣茂林的調查,聚集的蝶種中以小紫斑蝶(E. tulliolus koxinga Fruhstorfer)數量最多,幾乎佔半數左右,本種與端紫斑蝶則大致相當,各佔約20%。每年三月起越冬紫斑蝶開始遷出蝶谷,五、六月出現越冬後第一代子代。趙等(2007)在台東大武地區所做的調查,則指出歷年的優勢種都是本種,但在2005-06年冬天圓翅紫斑蝶(E. eunice hobsoni (Butler))成為優勢種。成蟲飛行緩慢,喜歡於日照充足的環境中活動。除花蜜外也會吸食地面水分。幼蟲在台灣為單食性,取食蘿藦科的羊角藤(又稱武靴藤),與台灣其他紫斑蝶以桑科為食草植物不同。剛孵化的幼蟲停棲在寄主葉面上,較大的幼蟲則會停棲在蔓藤上。蛹懸掛於寄主或附近植物的枝條、葉片下(濱野,1986﹔李與王,1997,2007;徐,1999;張,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