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 –<i>Trictenotoma formosana</i> Kriesche, 1919 蓬萊擬鍬形蟲(臺灣擬鍬形蟲) –簡介(科博館 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Trictenotoma formosana Kriesche, 1919
蓬萊擬鍬形蟲(臺灣擬鍬形蟲)

~~ 簡介 ~~

* 圖說:蓬萊擬鍬形蟲 標本之背面* 作者:助理 梁輝弘拍攝*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圖說:蓬萊擬鍬形蟲 標本之背面
* 作者:助理 梁輝弘拍攝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Trictenotoma formosana Kriesche, 1919 蓬萊擬鍬形蟲

Trictenotoma formosana Kriesche, 1919 蓬萊擬鍬形蟲。擬鍬形蟲外型彷彿天牛和鍬形蟲的混合體,強大的大顎如鍬形蟲,腎臟形的複眼、長長的觸角如天牛,但他們在分類上自成一科:擬鍬形蟲科,中國將之稱為三櫛牛科,蓋其觸角末端三節是短小的櫛齒狀,學名Trictenotomidae也是三-櫛齒-區段之意。這個科的甲蟲幼蟲身體細長扁平,在樹皮下取食枯木;成蟲體型都很大,前、中、後足的跗節節數分別是5、5、4節(可用跗節型式5-5-4代表),是屬於所謂的「異節類」。主要分佈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臺灣只有一種,便是蓬萊擬鍬形蟲。

蓬萊擬鍬形蟲體長4.5~6cm,全體黑色,但是背面覆蓋著細小的灰土色短毛,只有前胸背板中央和兩側兩個隆起的圓點顯出黑色的底色,不過因為這些短毛很容易脫落,因此往往會有體色斑駁的感覺。

成蟲在夏季到初秋出現,夏天較容易見到。大熱天他們有時會在森林邊緣或上空高飛,或聚集在殼斗科的植物上取食,屬於森林性的昆蟲。受到驚擾時通常會立刻振翅飛離,而很少假死落地。夜間具有趨光性。

臺灣特有種,分佈在低海拔到中低海拔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