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 –<i>Carabus (Coptolabrus) nankotaizanus</i> Kano, 1932&&臺灣擬食蝸步行蟲 –簡介(科博館 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Carabus (Coptolabrus) nankotaizanus Kano, 1932
臺灣擬食蝸步行蟲

~~ 簡介 ~~

* 圖說:臺灣擬食蝸步行蟲 標本之背面* 作者:助理 梁輝弘拍攝*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圖說:臺灣擬食蝸步行蟲 標本之背面
* 作者:助理 梁輝弘拍攝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臺灣擬食蝸步行蟲 Carabus (Coptolabrus) nankotaizanus Kano, 1932

臺灣擬食蝸步行蟲是臺灣最大型的步行蟲之一,體長可達4cm以上;頭部、前胸背板亮麗的桃紅或藍綠色光澤,加上同色鑲邊的翅鞘,彷彿活動的寶石。長型的頭部適合鑽入蝸牛殼內取食。雄蟲與雌蟲的外型類似,但雄蟲一般較小,且前足的跗節較為膨大。翅鞘相癒合,無法打開,不具飛行能力,表面具有大小不一的瘤突列,末端尖銳如棘。足相當細長,可以快速爬行。

雌蟲交配後會在土中產卵,長橢圓形的卵相當大,長徑有5mm。幼蟲僅有兩個齡期,體型扁平,呈藍黑色,善於爬行,會獵食蝸牛為食,脫皮時會躲在空蝸牛殼內度過脆弱時期。成蟲遇到危險時會從腹部末端噴出具有刺激性的酸性液體。

本種廣泛分布在臺灣的低海拔地區到中海拔山區。由於體型大且外型亮麗,臺灣擬食蝸步行蟲在1960–70年代曾被大量採集做為商業利用,加上低海拔山地的開發,本種在西部低海拔地區已不常見,但在東部則較普遍。過去曾被列為保育類II級野生動物,經重新評估後已在2009年暫時自保育類除名,改列一般類野生動物。種小名nankotaizanus是南湖大山拉丁化加綴字尾而成,為本種的模式標本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