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 –<i>Lichenophanes carinipennis</i> Lewis, 1896 斑長蠹蟲 –簡介(科博館 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Lichenophanes carinipennis Lewis, 1896
斑長蠹蟲

~~ 簡介 ~~

* 圖說:斑長蠹蟲 標本之背面* 作者:助理 梁輝弘拍攝*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圖說:斑長蠹蟲 標本之背面
* 作者:助理 梁輝弘拍攝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Lichenophanes carinipennis Lewis, 1896 斑長蠹蟲

長蠹蟲科(Bostrichidae)全世界已知種類有89屬約570種。小型到中型甲蟲,體長一般小於2.5cm。體型兩側約略平行而圓厚,為或長或短的圓筒狀,前胸背板向前方突出,通常在背方遮蓋住整個頭部,且前胸背板的前緣常有瘤狀突起或短角;眼睛突出於頭部兩側;觸角8–11節,前面幾節呈絲狀,末端2–4節單向膨大為球桿狀,膨大的各節扁平而連結鬆散;跗節型式為5-5-5(前、中、後足皆5節跗節)。小型種類可能會被誤認為是象鼻蟲科(Curculionidae)的小蠹蟲亞科(Scolytinae),但是後者的屈膝球桿狀觸角(觸角第一節長,其餘節較短,狀如人的手臂)與長蠹蟲單純的球桿狀,可區分兩者。幼蟲為蠐螬型,身體的骨化程度低,頭小而胸部膨大,寬於腹部,足部頗短。成蟲為木蠹性,在野外會在枯死木樹幹或枝幹中鑽隧道產卵,一些種類則會為害人類積存的穀物或木材,少數種類甚至已變成全世界性的害蟲。幼蟲多半為食材性,其腸道中有共生的細菌,能將纖維轉換糖,成為可利用的養份。他們能為害林木、果樹、木材、甚至木製家具及建築原木等,少數種類也會取食積穀、塊莖、真菌,甚至書本,直接利用澱粉為養份。

長蠹蟲科在臺灣有13屬33種的紀錄。斑長蠹蟲是台灣的種類中體型最大的兩種之一,體長差異很大,從8–16mm,身上散佈金黃色的短毛叢,可以和全身黑色沒有毛叢的異長蠹蟲(Heterobostrychus haematipennis (Lesne))區別。觸角的球桿部位由末端3節構成,大顎大而尖銳,前胸背板前緣近乎垂直而平坦,上頭具有小齒和瘤突,翅鞘基部各有一個短的縱走隆條,跗節第一節遠短於第二節。本種在日本有蛀食榆科(Ulmaceae)枯死木的紀錄。夜間具有趨光性。

本種分佈在日本、中國、臺灣與東南亞各地。在臺灣分佈在低海拔到中海拔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