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蟲

主題位置:

毒蛇的齒型

  蛇的牙齒可分成四類:1、無毒牙型(aglyphous),大部份的黃頷蛇科皆屬此種齒型,雖然不會對人造成傷害,然被咬到也會造成流血等傷害,例如台灣產的錦蛇或赤背松柏根等;2、後溝牙型(opisthoglyphous),一些黃頷蛇科的牙齒屬之,它們長在嘴巴後方,雖然某些種類對人類不會致死,然對較小型的動物如青蛙或蜥蝪仍具致命毒性,如台灣產的水蛇或茶斑蛇等;3、前溝牙型(proteroglyphous),蝙蝠蛇科和海蛇科或闊尾海蛇科屬之,牙齒長在嘴巴前方具致命毒液,如台灣產的雨傘節或眼鏡蛇和所有海蛇等;4、管牙型(solenoglyphous),蝮蛇科屬之,例如台灣產的百步蛇、龜殼花和赤尾青竹絲等皆是,它們具中空管牙,當咬到獵物時毒液從又尖又長的管牙噴出注入獵物身體,不用時管牙平放在上顎下方。  最早的蛇基本上屬無毒牙蛇,但現代許多無毒蛇卻是某些毒蛇演化來的,因此這些蛇的牙齒經歷了多次演替而成的。最原始的毒牙當屬後溝牙型,因為此型是咬住獵物後力量最集中之處,但因要完全咬住獵物後毒液才釋出,而人類卻不易被完全咬住所以對人並不具致命毒性。然而非洲有兩類此種毒蛇,細枝蛇(Thelotornis kirtlandi) 和巨響蛇(Dispholidus typus)卻有咬死人的報導。

* 赤尾青竹絲* 作者:陳泰宏拍攝*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赤尾青竹絲
* 作者:陳泰宏拍攝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雨傘節* 作者:陳泰宏拍攝*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雨傘節
* 作者:陳泰宏拍攝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龜殼花* 作者:陳泰宏拍攝*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龜殼花
* 作者:陳泰宏拍攝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雨傘節* 作者:陳泰宏拍攝*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雨傘節
* 作者:陳泰宏拍攝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龜殼花* 作者:陳泰宏拍攝*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龜殼花
* 作者:陳泰宏拍攝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龜殼花* 作者:陳泰宏拍攝*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龜殼花
* 作者:陳泰宏拍攝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赤尾青竹絲* 作者:陳泰宏拍攝*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赤尾青竹絲
* 作者:陳泰宏拍攝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1-2012 National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 /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