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皮動物 –<i>Prionocidaris baculosa</i> &&棒棘鋸頭帕 –簡介(科博館 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Prionocidaris baculosa (Lamarck, 1816)
棒棘鋸頭帕

~~ 簡介 ~~

本種為東北角地區最為常見的大型頭帕科海膽,體殼直徑可超過8公分。牠們的大棘變異極大,長度由大約等於殼徑長,到殼徑長的幾乎兩倍都有;形狀從幾乎圓柱形到紡錘狀,有的末端逐漸變尖,有的末端則變得有些扁平;有的大棘具有顏色深淺相間的環帶,有些則無;大棘表面密布細小而一致的小凸起,紡錘狀大棘在靠近基部三分之一處朝上的部份會有明顯的鋸齒狀棘刺突出。口面的大棘形狀較為簡單一致,末端幾乎截平。去皮的裸殼具有暗紫色、棕色或橄欖綠色的頂系及步帶骨板,間步帶區通常為綠色,大疣則呈白色。反口面大棘為紫褐色或亮褐色,有的具有不規則的環帶,基部的領部有一段明顯有紅褐色的斑點分布。小棘大多呈紫褐色,有的具有暗褐色的條紋。

棒棘鋸頭帕為雜食性的海膽,其體型大,食性兇猛,其堅固的牙齒可咬開其他海膽的棘刺與體殼,在實驗室飼養的觀察中,發現牠們會攻擊、啃食其他種海膽,甚至同種互相攻擊。本種在珊瑚礁區白天便會四出覓食,似乎天敵不多,在東北角的珊瑚礁區為最常見的頭帕科海膽。棲息水深較深的個體,大棘似乎較長而完整,個體也較大。

本種普遍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從紅海到菲律賓、印尼,從日本到澳洲西岸都有分布。棲息的水深從潮間帶附近到200的深海都有。台灣東北部的澳底附近海域常見,南方澳也有採獲記錄;西海岸的新竹及高雄縣中芸海域的底拖漁獲中也曾出現。

* 圖說:棒棘鋸頭帕反口面生態照* (李坤瑄 攝影)* 作者:李坤瑄拍攝*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李坤瑄##* 圖說:棒棘鋸頭帕反口面生態照
* (李坤瑄 攝影)
* 作者:李坤瑄拍攝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李坤瑄##
* 圖說:棒棘鋸頭帕口面生態照* (李坤瑄 攝影)* 作者:李坤瑄拍攝*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李坤瑄##* 圖說:棒棘鋸頭帕口面生態照
* (李坤瑄 攝影)
* 作者:李坤瑄拍攝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李坤瑄##
* 圖說:棒棘鋸頭帕之體殼反口面* (李坤瑄 攝影)* 作者:李坤瑄拍攝*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李坤瑄##* 圖說:棒棘鋸頭帕之體殼反口面
* (李坤瑄 攝影)
* 作者:李坤瑄拍攝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李坤瑄##
* 圖說:棒棘鋸頭帕之圍肛板* (李坤瑄 攝影)* 作者:李坤瑄拍攝*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李坤瑄##* 圖說:棒棘鋸頭帕之圍肛板
* (李坤瑄 攝影)
* 作者:李坤瑄拍攝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李坤瑄##
* 圖說:棒棘鋸頭帕之篩板* (李坤瑄 攝影)* 作者:李坤瑄拍攝*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李坤瑄##* 圖說:棒棘鋸頭帕之篩板
* (李坤瑄 攝影)
* 作者:李坤瑄拍攝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李坤瑄##
* 圖說:棒棘鋸頭帕之體殼側面* (李坤瑄 攝影)* 作者:李坤瑄拍攝*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李坤瑄##* 圖說:棒棘鋸頭帕之體殼側面
* (李坤瑄 攝影)
* 作者:李坤瑄拍攝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李坤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