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皮動物 –<i>Diadema setosum</i> &&刺冠海膽 –簡介(科博館 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Diadema setosum (Leske, 1778)
刺冠海膽

~~ 簡介 ~~

* 圖說:刺冠海膽* (李坤瑄 攝影)* 作者:李坤瑄拍攝*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李坤瑄##* 圖說:刺冠海膽
* (李坤瑄 攝影)
* 作者:李坤瑄拍攝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李坤瑄##
* 圖說:刺冠海膽體殼之側面* (李坤瑄 攝影)* 作者:李坤瑄拍攝*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李坤瑄##* 圖說:刺冠海膽體殼之側面
* (李坤瑄 攝影)
* 作者:李坤瑄拍攝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李坤瑄##
* 圖說:刺冠海膽體殼之口面* (李坤瑄 攝影)* 作者:李坤瑄拍攝*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李坤瑄##* 圖說:刺冠海膽體殼之口面
* (李坤瑄 攝影)
* 作者:李坤瑄拍攝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李坤瑄##
* 圖說:刺冠海膽體殼之反口面* (李坤瑄 攝影)* 作者:李坤瑄拍攝*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李坤瑄##* 圖說:刺冠海膽體殼之反口面
* (李坤瑄 攝影)
* 作者:李坤瑄拍攝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李坤瑄##
* 圖說:刺冠海膽* (李坤瑄 攝影)* 作者:李坤瑄拍攝*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李坤瑄##* 圖說:刺冠海膽
* (李坤瑄 攝影)
* 作者:李坤瑄拍攝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李坤瑄##
* 圖說:刺冠海膽(白棘型)* (李坤瑄 攝影)* 作者:李坤瑄拍攝*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李坤瑄##* 圖說:刺冠海膽(白棘型)
* (李坤瑄 攝影)
* 作者:李坤瑄拍攝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李坤瑄##
* 圖說:刺冠海膽之幼體* (李坤瑄 攝影)* 作者:李坤瑄拍攝*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李坤瑄##* 圖說:刺冠海膽之幼體
* (李坤瑄 攝影)
* 作者:李坤瑄拍攝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李坤瑄##
* 圖說:刺冠海膽之口面* (李坤瑄 攝影)* 作者:李坤瑄拍攝*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李坤瑄##* 圖說:刺冠海膽之口面
* (李坤瑄 攝影)
* 作者:李坤瑄拍攝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李坤瑄##

刺冠海膽Diadema setosum,屬於冠海膽科Diadematidae,俗稱魔鬼海膽,分布於水深0~30公尺的礁岩區,以及珊瑚礁區的潮池或低潮線附近亞潮帶的岩石下。此種海膽具有特殊的肛乳突,肛門就開口在金黃色亮圈的中央,利用這樣的構造,牠們可以將排泄物排放得高一點、遠一點,以免被自己細長的棘刺給卡住。身上反口面有5個輻射對稱白色或藍色的醒目斑點。體殼直徑可達10公分以上,牠們的大棘細長而尖銳,一般為黑褐色,長度可達15~20公分左右,加上海水在視覺上的放大作用,因此常有人宣稱看到比籃球還大的魔鬼海膽。由於棘刺尖細且有毒,而且每一枚刺皆由無數的小箭頭所組成,因此對人的殺傷力極大。本種的主要食物是海底的大型藻類,如石蓴、紫菜等。白天大多藏在岩穴中,晚上才會外出攝食,以銳利的牙齒刮食海藻。本種在台灣南部的生殖季節約在七月左右,有成群出現的情形。

刺冠海膽廣泛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海域;台灣各地及離島淺海珊瑚礁岩區都可發現其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