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類

主題位置:

羊肚菌 (Morchella)

王也珍

  羊肚菌是世界著名的大型食用真菌,属於子囊菌綱、盤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属。因其子實體的上半部表面具不規則的皺褶,形如羊肚而得名。
  野外的羊肚菌子實體具有多形態的表現 (Polymorphism),因此在傳統分類上關於羊肚菌的種類有許多的爭議。有的研究者認為羊肚菌僅有3或6個種,有的研究者则認為多達28至50個種(Guzman and Tapia,1998)。Bunyard等(1994)藉由 28SRNA基因的RFLP分析,認為羊肚菌至少有兩個分類群:(1)黑色羊肚菌,包括黑脈羊肚菌(M. angusticeps)、尖頂羊肚菌(M. conica)和高羊肚菌(M. elata);此類群的頭部較偏深棕色,皺褶較規則類似格子狀。(2)黄色羊肚菌,包括小羊肚菌(M. deliciosa)、美味羊肚菌(M. esculenta)和粗柄羊肚菌 (M. crassipes),其頭部顏色為淡黃色至棕色,皺褶較不規則。國際上較常見的是美味羊肚菌(M. esculenta)。
  羊肚菌的分布很廣,在温帶、熱帶與亞熱帶地區均有分布。它是以泥土或地表的腐植質做為生長的基質,發生地也複雜而多樣,河岸邊、山坡地、草地和樹林內都有可能發生;發生地的土質也複雜而多樣,可以是沙地、富含有機質質的濕士或泥漿地。有一說法是羊肚菌喜歡生長在含石灰石較多的土壤,或是火燒後的地區,可發現有大量的羊肚菌子實體。羊肚菌的發生季節很短,一般開始於四月底至五月初,通常只持續約3個星期左右。在臺灣則是在海拔約1000公尺的混合林中可發現,春末的3月底陸續出現到4月底即消常。臺灣的採集紀錄多集中在中部山區,發現地點有大禹嶺,梨山,梅峰,溪頭等地。
  羊肚菌的子實體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所含的營養成份,和牛乳、魚肉相當。不僅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外,還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和19種胺基酸。該菌具有益腸胃,助消化和化痰理氣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痰多氣短等症。羊肚菌含的泥沙較多,煮食前需先用清水浸泡1-2小時,洗淨沙粒即可配肉類燜、燉、煮、炒,中西餐皆宜。
  在一般的培養基上,羊肚菌的孢子可迅速萌發並長成菌落。在22-25℃的溫度下,5-6天即可長滿直徑 9 公分的培養皿,羊肚菌菌絲一旦在培养基上形成菌落,便會分泌出一種深褐色的色素,因此羊肚菌菌落呈現出特殊的淺褐色,有時會出現無數小菌核。在形成子實體前,羊肚菌的菌落會先形成菌核,再出現子實體的原基,所以如何使培養的菌落形成菌核是人工栽培的第一步。
  Volk 與Leonard(1990)研究發現幾點有助於羊肚菌的人工栽培:(1)羊肚菌每個子囊含有8個子囊孢子,每個子囊孢子內含有8個细胞核;(2)子囊孢子單孢子菌絲培養在培養基上生長的很快,菌絲間互相融合,每個菌絲细胞平均含有10-15個细胞核;(3)異核菌絲在培養基上能形成許多小菌核。這是一種没有皮组織和髓组織的“假菌核”。再在7-10天後,這許多小菌核會融合成一個大菌核。这種大菌核再長出新的菌丝在培养基上能形成子實體的原基。
  人工栽培羊肚菌一直都有人在持續努力,R. Ower(1982)首次報導在實驗室中實現了羊肚菌的人工栽培。至今歐美與中國均陸續有報導稱已成功羊肚菌的人工栽培,然而因無法掌握持續恆定的產量,故迄今仍未見有商品化大量人工栽培的羊肚菌。

* 圖說:2.採自大禹嶺的高羊肚菌* 作者:吳聲華* 圖說:2.採自大禹嶺的高羊肚菌
* 作者:吳聲華

* 圖說:1.採自溪頭的美味羊肚菌* 作者:吳聲華* 圖說:1.採自溪頭的美味羊肚菌
* 作者:吳聲華
* 圖說:4.顯微鏡下的羊肚菌孢子,兩端有小的油滴* 作者:吳聲華* 圖說:4.顯微鏡下的羊肚菌孢子,兩端有小的油滴
* 作者:吳聲華

* 圖說:5.萌發的羊肚菌孢子* 作者:吳聲華* 圖說:5.萌發的羊肚菌孢子
* 作者:吳聲華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1-2012 National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 /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