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類

主題位置:

桑黃傳奇

吳聲華


  「桑黃」是近些年來風行於東亞地區中、日、韓、台等地著名的藥用真菌,是硬質的多孔菌,分類上屬於真菌界(Fungi)、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刺革菌目(Hymenochaetales)、刺革菌科(Hymenochaetaceae)。桑黃據傳好生於桑樹,且呈硫黃色而得名。桑黃名稱最早見於《藥性論》,此書為公元7世紀初甄權所著。之後唐《新修本草》及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亦有記載。《本草綱目》把桑黃置於「菜部」,且說明菌硬質者為「臣」、「黃」,軟質者為「雞」、「娥」或「莪」、「鵝」,因此桑黃的「黃」可能指其顏色,也可能指其質地。「桑臣」、「桑黃菰」可能類似桑黃;「桑耳」、「樹雞」、「樹鵝」等可能是木耳類。


  桑黃的名稱起於一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國,其藥用價值的現代科學發現卻是近幾十年的事。古代中國把桑黃當作利尿、健胃、止瀉藥。日本江戶時代把產於長崎縣男女群島之女島,以及八丈島桑樹所長出的桑黃真菌採摘來當成漢方藥。女島桑黃形狀似瘤,故又名「女島瘤蕈」。日本稱桑黃為"Meshimakobu";,韓國人稱桑黃為"Sangwhang Mushroom";,而台灣的山區人家,則稱桑黃為「桑仔菇」。


  1968年是桑黃研究的重要分水嶺。日本國立癌症中心研究所化學療法部的池川哲郎、千原無郎教授,以及東吳大學藥學部的柴田承二教授等人,進行抗癌劑的研究,將肉瘤180癌細胞移植到實驗老鼠,再將一些生長在木材上的菇蕈類的熱水萃取液注射到老鼠腹部,比較這些菇蕈類能夠抑制癌細胞增殖的效果。結果桑黃的腫瘤抑制率高達百分之九十六點七,是受測的十多種菇蕈類中最高的。這項發現在日、韓引起了桑黃研究及開發的熱潮。


  韓國於1980年代起最早啟動桑黃的國家型研究計畫,1993年韓國政府許可桑黃成為抗癌醫藥品,而且開發了桑黃原料菌種「PL-2」及「PL-5」。之後,日本山梨縣的應用蕈類研究所則篩選出抗腫瘤及抗過敏活性最高的菌株「PL-8」。研究顯示桑黃PL-8的抗腫瘤及抗過敏等活性皆優於巴西蘑菇,而且較其他桑黃品系具有更強抗氧化作用。


  劉波在1974年第一版的《中國藥用真菌》一書中指出桑黃的學名是Phellinus igniarius,中文名稱是「火木針層孔菌」。劉波在1978年版的《中國藥用真菌》書中,又指出,真正的桑黃是Pyropolyporus yucatanensis。這種最早發現於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現在被認為是Phellinus linteus(裂蹄針層孔菌)的同異名。日、韓對於桑黃的研究,皆以P. linteus為其學名。而中國大陸戴玉成研究P. linteus標本,認為P. linteus只分布在中美洲,東亞地區過去被鑑定為P. linteus的種,其實是P. baumii


  「桑黃」在古代文獻所載究竟是何種真菌?就文字理解應該是長在桑樹上的黃色真菌。目前桑黃在日、韓皆認為是Phellinus linteus(正確學名是P. baumii),在中國則分別有支持P. baumii及支持P. igniarius兩派。Phellinus igniarius可生長在許多種類的闊葉樹,為一複合種,在歐洲就有五個種被分出。


  Phellinus baumii分布在東亞地區,種類的鑑定並無疑問,它雖然被普遍認為是桑黃,卻不長在桑樹上。民眾在林中採摘桑樹,有經驗者可能辨識出P. baumiiP. igniarius這兩種目前普遍認為是桑黃的代表種。就桑黃黃褐色硬質的多孔菌特徵,一般民眾所採的桑黃大都是Phellinus這屬的若干種類,除上述兩種外,還有P. gilvus, P. lonicericola, P. lonicerinus, P.  pini, P.  torulosus, P. vaninii等種類亦有被視為桑黃且加以使用。


  桑黃由其名釋之應該長在桑樹上,但上述這些種類卻基本不長在桑樹。有日本人認為真正的桑黃是長在日本中、南部地區的桑樹上,不僅子實體子實層面為鮮黃色,菌肉部分亦為鮮黃色,才是真正的桑黃。桑黃研究有兩個面向,首先是把外表相近的這些Phellinus屬桑黃種類,藉研究其形態及核酸序列以區分出各個種,並釐清這些種類與其植物寄生種類的關係。其次是種類界定清楚後,再評析各種的醫藥效能,去探討「真正」長在桑樹的桑黃與效果最好的桑黃是不是同一種。

* 圖說:1.學名為 “Phellinus baumii” 的多孔菌是目前中、日、韓學者間唯一有共識的桑黃種類* 作者:吳聲華* 圖說:1.學名為 “Phellinus baumii” 的多孔菌是目前中、日、韓學者間唯一有共識的桑黃種類
* 作者:吳聲華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1-2012 National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 /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