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類

主題位置:

「菌類」、「菌物」與「真菌」

吳聲華


  若問「菌類」此名稱的意義必須同時討論「真菌」與「菌物」等名詞。幾十年來在臺灣及中國大陸所慣用的名稱「真菌」所指的這類生物的英文是“fungi”,而「真菌學」的英文則是 “Mycology”。這裡所指的「真菌」在早期真核生物區分「動物界」及「植物界」時被視為後者。Whittaker(1969)的生物五界說在生物學上曾廣為採用。但之後對生物超微構造及生化學的研究,使得生物學家逐漸明瞭五界的區分並不適當,而七界乃至於九界或更細的分界方屬合理(Cavalier-Smith, 1981, 1987, 1989)。Whittaker(1969)在處理真菌界(kingdom Fungi)的成員時將部分類別劃出於此界的核心分子,這些並非為真菌界的核心成員,在較新菌學的教科書(Alexopoulos et al., 1996;Moore-Landecker, 1996) 中已明確地被移出真菌界。如黏菌(slime mold)現隸屬於原生生物界(Protista),卵菌(Oomycetes)及絲壺菌(Hyphochytridiomycetes)則被歸於藻界(Chromista)。

  由於近一、二十年來對於 “fungi” 的概念有如上述般狹義與廣義的用法,因此在中、英文對於廣義、狹義的真菌概念也有新名詞的提出。中國大陸的裘維蕃院士(1991)根據Whittaker的五界說認為界的名稱以「菌物界」定名為宜,他認為「菌物」之名可與「動物」、「植物」相對等,而「真菌」則被視為「菌物界」中的一個門。再又鑑於「真菌」的範圍不能容納所有菌學家(mycologists)的研究興趣與範圍,中國大陸在1993年5月改組原有真菌學會而新成立中國菌物學會。臺灣歷來常用「菌類」做為廣義真菌的名稱,日本也廣泛使用「菌類」此名稱。是否臺灣使用「菌類」係沿用日本的用法?或是根本上「菌類」此名稱在中國大陸早有使用且傳至日本則有待查證。

  因此「菌物」與「菌類」兩名詞是同義且是「廣義真菌」的意思,但究竟哪個名詞為佳呢?現今分類學上的「真菌界」是狹義的,廣義的「菌物界」是錯的。「菌物」或「菌類」的含義跨足了三個「界」。目前大陸上不僅使用「菌物」此名稱,尚且還使用「菌物界」,則是不符合現今生物學知識。因此「菌物」名稱的使用是有誤導性的,我們還是使用「菌類」這個名稱較為適宜。我們教科書如有使用了「菌物界」此名詞,應及早要改正為「真菌界」。

  在英文的相關名詞使用,如針對狹義且為同源性的「真菌界」,Cavalier-Smith(1981)曾使用了 “Eufungi” 當界名。Hawksworth(1991)則建議把 ”fungi” 這名詞視為傳統上菌學家研究的對象(有廣義的含意)。Barr(1992)則建議廣義的名稱為 “Union of Fungi”,而狹義的「真菌界」則為 “kingdom Eumycota”。因此在使用“fungi” 這個字時常須說明指的是廣義的,還是狹義的。近些年這個混亂的情形有了統一的趨勢,如Cavalier-Smith (1993)規範真菌界的名稱為 “Fungi” 而不用 “Eumycota” 或 “Eufungi”,至於非屬於真菌界的成員劃出於 “Fungi” 的範圍即可。Hawksworth et al.(1995)也接受了 “Fungi” 做為真菌界的學名,目前「真菌界」已普遍稱為 Kingdom Fungi。這情形就如同在過去真菌曾被歸類於植物界,而一旦不認為它們是植物界的成員時,只須重新界定植物界即可,並不需要為新界定的植物界改名 (如 Euplantae)。

  我們可以歸納如下。傳統上菌學家所研究的廣義「菌類」其成員多數為「真菌界」,真菌界包含有四個門:壺菌門(Chytridiomycota)、接合菌門(Zygomycota)、子囊菌門(Ascomycota)以及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少數不為真菌界的菌類有隸屬於藻界的卵菌及絲壺菌,而黏菌則為原生生物界的一員。廣義者稱「菌類」即可,不必稱「菌物」,「菌物」只是「菌類」的同義名 。「菌物界」更是錯誤的名稱,因為「菌物」 的含義也包含真菌以外其他菌類,所以「菌物」不是一個界。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1-2012 National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 /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