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類

主題位置:

鬆芝

吳聲華


  嘉義蔡吉雄中醫師數年前捐贈一件大型真菌標本給本館。這件大型多孔菌標本可是蒙上了神秘詭異的色彩,因為它是以「棺菇」之名送來的。棺菇名稱偶在報紙及網路有報導,說是生長於棺木蓋板內面,以面對死者的位置生長,大小不一,具神奇療效,一斤可達60萬元台幣。但真相為何,仍只是傳說。

  這件標本由黃俊華先生於1983年農曆7月於苗栗縣竹南公墓一座有百年歷史的腐朽杉木棺材所採得。標本長逾60公分,但卻出奇的輕軟,印象中未見過這種真菌。我於是用鑷子取了一點樣品在顯微鏡下觀察,見到了靈芝科種類的擔孢子,特徵是具有雙層壁,內層壁表面通常有刺狀或其他形狀的突起。詳細比對之後發現整個中國大陸及台灣尚未有這一種。初判可能是世界新種,因為大陸對於靈芝種類的調查已相當徹底,台灣有的種類往往在大陸也有分布。

  我再核對其他文獻總算查到了它的學名。一般真菌學家使用Ganoderma colossum 這個名字來稱呼它,當做靈芝屬(Ganoderma)的一種。Murill在1905年有鑑於這種的子實體相較於靈芝屬其他種類顯得異常地輕,且質地鬆軟,因而為它成立 Tomophagus 這個新屬,命名為Tomophagus colossus。一般學者對於Murill所創此一新屬並不接受,認為僅憑子實體的輕重與軟硬尚不足為成立新屬的足夠條件。我在顯微鏡觀察感覺這株「棺菇」擔孢子內層壁表面似乎是孔狀,不同於靈芝屬的刺狀突起。為了確認這點,就藉由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其擔孢子內層壁表面,果然看到孔狀表面。這項顯微特徵的差異因此強化了Tomophagus 這屬被承認的可能性。在1996年Moncalvo 等人發表的一篇文章,以分子系統學方法,得到這一種與靈芝屬的種類在親緣上是不同的結果。因此,從巨觀特徵、微觀特徵,以及分子生物學上的證據,可充分支持Tomophagus的分類地位,而這個種的學名就定為T. colossus,以其子實體質地鬆軟的特性,中文名就稱「鬆芝」。鬆芝最早是由「真菌學的林奈」,瑞典籍的Fries 於1851年所發表。模式標本採自哥斯大黎加,現保存於瑞典烏布薩拉大學植物標本館。鬆芝的分布廣泛,在非洲、南亞、澳洲、中南美洲皆有發現,美國南部的佛羅里達州也發現過,顯然是個泛熱帶、亞熱帶種。在台灣的發現,理論上是合理的。

  這件送來的鬆芝標本究竟是不是「棺菇」?有沒有所謂棺菇這種真菌?自然界存在著許多種類的木材腐朽型真菌,菌絲生長於木材細胞間,藉著分泌酵素分解木材細胞壁的成分而獲得養分生活。可能生活在腐朽棺木的真菌種類應該不少。鬆芝在外國報導生長於不同樹種的腐朽樹幹,但沒有報導過採自於棺木。可以推論,如果真有棺菇,也不會是鬆芝。

* 圖說:1.鬆芝標本。* 作者:吳聲華* 圖說:1.鬆芝標本。
* 作者:吳聲華
* 圖說:2.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鬆芝擔孢子內層壁表面呈孔狀。* 作者:吳聲華* 圖說:2.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鬆芝擔孢子內層壁表面呈孔狀。
* 作者:吳聲華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1-2012 National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 /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