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類

主題位置:

白樺茸(Inonotus obliquus)

吳聲華


  白樺茸又名樺褐孔菌、斜生纖孔菌、樺樹菇或西伯利亞靈芝,拉丁學名是Inonotus obliquus,西方人稱之為「chaga」。分類上屬於真菌界(Fungi)、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刺革菌目(Hymenochaetales)、刺革菌科(Hymenochaetaceae)。

  白樺茸生長在樺樹活立木,分布甚廣,在東歐、北歐、俄國西伯利亞地區、東北亞和北美洲等溫帶地區都有發現。白樺茸子實體為扁平形,厚度達五毫米,木質,表面褐色或紅褐色,每毫米有6-7個孔口,通常貼生於樹皮下面,於夏、秋季出現。顯微特徵為單系菌絲,子實層有多數剛毛,擔孢子無色,長7.5-9.8微米,寬5-6.5微米。菌核大型,外表黑灰色,呈瘤狀塊狀物,具不規則溝紋,內部暗黃色。藥用部分在菌核。

  早在十六世紀,白樺茸就在東歐、俄羅斯和北歐被用來作為一種有效的民間醫藥,以治療癌症、心臟病、高血糖、白血病、結核病、胃炎、潰瘍等疾病,能提高免疫細胞的活力,且無明顯副作用。1958年,芬蘭和俄國的科學家發現白樺茸具有預防乳腺癌、肝癌、子宮癌、胃癌、糖尿病及高血壓的效果。白樺茸對流行性感冒病毒及愛滋病毒也有抑制作用。白樺茸最主要的活性成分為多醣。可將白樺茸菌核磨碎成細粉末沖泡服用。菌核亦可經過萃取有效成分使用。白樺茸有抗癌、降血糖、激活免疫作用的纖維類多糖類,可以提高免疫細胞的活力,抑制癌細胞擴散和復發。從白樺茸菌核和菌絲體提取到一種糖蛋白(FIS-1)和一種水溶性多糖(F1),發現均有明顯的降血糖作用。俄羅斯某製藥公司生產的白樺茸菌精粉對糖尿病的有效率達93%,被廣泛應用於第二型糖尿病的醫療臨床研究。

* 圖說:1.白樺茸菌核。* 作者:吳聲華* 圖說:1.白樺茸菌核。
* 作者:吳聲華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1-2012 National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 /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