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類

主題位置:

綠殭菌(Nomuraea viridulus)

蕭文鳳

  本菌屬不完全菌亞門(Deuteromycotina)、絲孢菌綱(Hyphomycetes)、鏈孢霉目(Moniliales)、綠殭菌屬(Nomuraea),此菌種在台灣最早於1992年由曾顯雄教授等發現並加以描述,且命名為 Nomuraea viridulus。分生孢子長橢圓柱形,大小為 14.4~19.4 × 3.8~4.4 μm,Metulae為 11.7~31.6 × 2.6~3.8 μm,Phialides為 5.3~9.2 × 3.3~4.6 μm (Tzean et al., 1992)。目前所知主要寄主種類為半翅目蟬科。
  本菌在溫度15-35oC 範圍內皆可生長,最適生長條件為25oC下以Sabouraud’s maltose agar with yeast extract 培養基作培養的條件,其產孢量及發芽率為最高,液體震盪培養以pH 7為最佳,碳素源中以麥芽糖 (maltose) 利用為最佳、氮素源以蛋白腖(peptone) 利用為最佳。會產生蛋白酶(protease)、脂解酶(lipase)、幾丁質酶(chitinase) 及澱粉酶(amylase) 等酵素及其他胞外酵素,上述酵素皆可協助本菌侵入昆蟲及利用昆蟲成份作為生長所需之營養。
  在野外在樹幹上可發現靜止不動的紅脈熊蟬,攜回實驗室後,放入濕潤的容器內,首先可見到複眼由黑色轉變成橘褐色,後轉為亮橘黃色,剖開後可在複眼內見到菌絲。三天後於頭部及腹部的背腹面的節間膜出現白色菌絲,複眼眼縫周圍及單眼已出現白色菌絲;胸部腹面也可見到綠色之孢子堆,此時翅基部也開始出現綠色之孢子堆,節間膜和足的轉節被菌絲包覆,產卵管上產生菌絲,孢子為橢圓形。
  本菌通常可在近水源(如水溝、小灌溉渠、池塘)旁的樹幹上或是枝條上發現罹病的蟬隻。因為綠色之孢子堆為粉狀極易飄散,要採集不太容易,宜備妥容器後,再以鎳子夾入容器內。作者曾在嘉義市蘭潭水庫旁、台中新社地區池塘旁的樹上採到罹病蟬隻,本菌主要發生在 5-8 月高溫高濕的夏季,至今只在紅脈熊蟬 (Crytotympana atrata)上找到,顯示本菌寄主範圍狹小。因為蟬的卵期及若蟲期皆發生在土壤中,推測是在土壤時已被本菌入侵。

* 圖說:1.罹病之雄蟬, 可見到複眼變成橘紅色, 身體出現白色菌絲。* 作者:蕭文鳳* 圖說:1.罹病之雄蟬, 可見到複眼變成橘紅色, 身體出現白色菌絲。
* 作者:蕭文鳳
* 圖說:2.綠殭菌48小時後形成孢子。* 作者:蕭文鳳* 圖說:2.綠殭菌48小時後形成孢子。
* 作者:蕭文鳳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1-2012 National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 /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