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類

主題位置:

大團囊菌(Elaphomyces)

王也珍
  大團囊菌(Elaphomyces)俗稱假松露(false truffle),它們的外觀和塊菌類似,同樣是小團塊狀,生長在樹林下的泥土裏。台灣目前紀錄有兩種,分別是粗粒大團囊菌(E. granulates)(圖1)和粗棘大團囊菌(E. muricatus)(團2),都會和松樹形成菌根,但和塊菌不同的是它們的子實體切開來不像大理石那樣黑白間雜,而是暗褐色的粉末狀,並且缺乏香氣,不具食用的價值。

  粗粒團囊菌的形態特徵如下:子實圓形至橢圓形或不規則的塊狀,1-2 公分寬,表面黃褐色,有粗糙的突起,切開裡面褐色粉末狀,有白色菌絲間隔。子囊壁很快消失。子囊孢子圓形,黃色至棕色,直徑20-32 微米,表面密佈明顯的刺狀突起。粗棘團囊菌的差別是子實體壁較多分層,孢子較小些,直徑20-32 微米。大團囊菌屬包含有17個種,雖然和塊菌外觀相似,生長的習性也類似,但因內部的構造不同,所以分類上屬於不同的目。

  大團囊菌的子實體雖然埋在土壤裡,隱而未現,然而另有一群鹿虫草屬(Elaphocordyceps) 的菌類會寄生在大團囊菌上,春夏時會長出子實體,並伸出地面上,最常見的是頭狀鹿虫草(Elaphocordycepes capitata)和大團囊鹿虫草(E. ophioglossoides),鹿虫草屬的種類原本都屬於虫草屬(Cordyceps),2006年時才依據分子親緣的研究結果,另外劃分出這個新屬。生態學上常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例子來解釋食物鏈,這裡同樣是3個不同種類的生物,樹木行光合作用供應養份給大團囊菌,而鹿虫草又長在團囊菌上,吸收它的養分,3種生物生長在一起,樹的根系與真菌的菌絲纏繞相連,緊密不可分。俗話說人際關係複雜,自然界各種生物間的關係同樣也很複雜。

* 圖說:1.野外的蛹虫草* 作者:王也珍* 圖說:1.野外的蛹虫草
* 作者:王也珍
* 圖說:2.人工栽培的金虫草* 作者:王也珍* 圖說:2.人工栽培的金虫草
* 作者:王也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1-2012 National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 /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