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物

主題位置:

瑰麗的鑽石

 「鑽石、鑽石亮晶晶」,一向具有「珠寶之王」雅稱的鑽石是眾多仕女們的最愛,它所散發出來的光芒,耀眼奪目,直叫人愛不釋手。

 鑽石又名金剛石,自然界所產的鑽石是在地球內部極高溫與高壓的環境中結晶出來的,主要產於角礫雲母橄欖岩(或稱慶伯利岩;Kimberlite)中,並常與含鉻鎂鋁榴石、鉻透輝石、金雲母、橄欖石等礦物共生。現今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發現鑽石,著名的有:南非、澳洲、剛果、俄羅斯、美國、巴西、中國大陸等。

 鑽石富集而形成的礦床有兩大類型:一為由角礫雲母橄欖岩岩漿直接噴出地表的原生礦床,由於多數岩體呈筒狀噴出,因此,開採鑽石係採直坑式挖掘;另一為次生沖積型礦床,亦即鑽石及其母岩經過風化、侵蝕之後,被河水帶至河床或海邊,因鑽石比重大(3.52),常在某處特別富集。開採此型鑽石多半像淘洗沙金般,係採用淘洗方式來取得,南非橘河(Orange River)外海的鑽石礦床即屬此種類型。

 在自然界,鑽石大都呈圓粒狀或碎屑狀產出,完整的單晶並不多見。而其粒徑通常也不大,小者如米粒或更小,特大級的鑽石雖然重量可達100克拉(每克拉約0.2公克)以上,但十分罕見。記錄中最大的鑽石胚(原石)是在西元1905年於南非Premier礦場中發現的Cullinan鑽石,重量高達3106克拉。後來經切割、琢磨成許多大小不一的鑽石,最大者(Cullinan I)被鑲嵌在英皇的權杖上,重達530.2克拉,號稱「非洲之星」。

 鑽石的主要成分為碳(C)元素。若純由碳元素組成,則呈透明無色;然若摻入了微量的矽、鋁、鈣、鎂、鐵或硼等雜質,則會產生多彩的顏色。無色到黃色系列的鑽石較為常見,其中以質地透明無瑕疵的白色鑽石價位最高。另外,紅色、粉紅色、藍色、綠色、紫色、棕色等彩色系列鑽石則較為稀少。在鑽石界中最富盛名之一者莫過於收藏於美國史密森機構國家自然史博物館的希望之鑽(Hope Diamond)了,這顆原產於印度,重達45.52克拉的鑽石,除有一段淒涼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而讓人津津樂道之外,它那碩大、無瑕疵及罕見的深藍顏色更讓人驚艷不已,希望之鑽的深藍色彩主要是含有微量硼元素的關係。

 鑽石與石墨均由碳元素所組成,為一典型的同質異形體。

圖1.鑽石與石墨內部碳原子的排列情形。
 
圖2.鑽石單晶及其母岩一角礫雲母橄欖岩。

因生成時的溫度和壓力等物理條件的差異,使得兩者具有不同的晶形和原子排列方式(圖1),從而造成彼等在物理性質上有著明顯的差異。石墨係屬六方晶系,每個碳原子與周圍三個碳原子以共價鍵結合,並形成六邊環狀的片狀結構,但層與層之間僅靠微弱的凡得瓦爾力鍵結,因此,石墨的莫氏硬度僅有1至2之間,我們書寫用的鉛筆筆心是經由石墨與黏土混合研製而成,乃取其質軟且色黑(條痕為黑色)的特性。反觀,鑽石則屬等軸晶系,每一個碳原子與其他四個碳原子均以強力的共價鍵結合,其晶體就是由碳元素間以八面體架狀相疊而成(圖2),質地堅硬,莫氏硬度高達10,為己知自然界硬度最大的物質,堪稱「硬度之王」。


 鑽石具有極高硬度、高熔點、高折射率、高色散及不導電等物理特性。在工業界,鑽石可供作鑽頭、研磨及切削工具,也可應用在高溫半導體、高導熱材料等方面;在珠寶界,鑽石更是仕女們的寵兒,無色或色澤鮮艷、晶形完美而透明者,經切割、琢磨後就成為極其珍貴的寶石,璀燦、耀眼,真是人見人愛。

 任何一種寶石的美觀、耐用性和稀有程度都將直接影響到它的價值。對鑽石而言,可由四項特點來決定它的品質和價位,即重量(克拉,Carat)、顏色(Color)、淨度(Clarity)及切工(Cut),我們取其英文的第一個字母,稱它為"4C"。

 長久以來,鑽石一向是永恆的象徵,愛情的信物,在瑰麗的鑽石世界,它常令人迷戀,也讓人心醉。

出處: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訊,1999年,第142期,第5頁。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1-2012 National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 /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