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前文化 –文化期與陶器_Pottery –簡介(科博館 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文化期與陶器
Pottery

~~ 簡介 ~~

個曾經被破壞的遺址,不但失去文化層的脈絡,連帶著文化期的器具也殘破不勘;牛埔遺址在1992年被發現後,雖陸續有考古人員前往調查或試掘,但未正式發掘就於2008年遭受大規模的破壞,本館據報後,只能做事後的搶救工作。

牛埔遺址發掘與地表採集大約獲得1千4百多片陶器標本,數量雖多,但都是殘件,難以復原為完整器形;不過可以依陶器的質地、顏色、器形等特性來判斷其文化類型,大致可分為牛罵頭文化、營埔文化與番仔園文化陶器。

其中以牛罵頭文化陶器占最多數,其次為營埔文化陶器,番仔園文化偶有發現,但沒有發現文化層,前二文化期均發現文化層,因此判定牛埔遺址包含牛罵頭文與營埔文化雙文化層。
 

* 圖說:牛罵頭文化橙色夾砂陶* 作者:黃琇娟拍攝,編製*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圖說:牛罵頭文化橙色夾砂陶
* 作者:黃琇娟拍攝,編製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圖說:營埔文化灰黑色夾砂陶* 作者:黃琇娟拍攝,編製*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圖說:營埔文化灰黑色夾砂陶
* 作者:黃琇娟拍攝,編製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圖說:番仔園文化的灰黑色細砂陶* 作者:劉曉嵐繪圖,黃琇娟拍攝,編製*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圖說:番仔園文化的灰黑色細砂陶
* 作者:劉曉嵐繪圖,黃琇娟拍攝,編製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