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漢人民間信仰 –造型演變 –簡介(科博館 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造型演變

~~ 簡介 ~~

* 圖說:木雕觀音* 作者:陳佩玉拍攝*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圖說:木雕觀音
* 作者:陳佩玉拍攝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圖說:木雕蓮座觀音* 作者:陳佩玉拍攝*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圖說:木雕蓮座觀音
* 作者:陳佩玉拍攝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圖說:木雕自在觀音* 作者:陳佩玉拍攝*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圖說:木雕自在觀音
* 作者:陳佩玉拍攝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圖說:木雕蓮座觀音* 作者:陳佩玉拍攝*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圖說:木雕蓮座觀音
* 作者:陳佩玉拍攝
* 智財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教傳入中國後,觀音由男相轉變為女相,不同朝代因女性的意像差異,也影響觀音的造型:

東晉到北周觀音造像主要以男性為主,手持柳枝和淨瓶的觀音,仍經常被塑造成英俊王子的形象;

隋代觀音像對稱而工整,體型偏小;

唐代以後,觀音變成了女性,造形則以印度化式的妝扮身型自然隨意;

宋代觀音像簡單樸質但威嚴十足;

遼金元時代在五官和服飾上帶有濃厚的外族氣質;

明代神像裝飾華麗富有官式作風;

清代不再有神佛氣味,簡化為着白衣、面容慈悲祥和的人格化婦女(邵于婷、林振陽、蔡宏政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