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館所典藏之鳥獸標本係以製作成棍棒狀的研究用毛皮標本,散狀的骨骼研究用標本為主及浸泡在酒精中保存的浸液標本為主。

蒐集對象方面基本上希望以臺灣本土產的野生動物相為主,而且每個種類在臺灣的每個地點,每隔一段時間都有代表標本存於本館,行有餘力再擴及地緣關係相近的其他地區如中國大陸及東亞,而外來種動物標本蒐集亦逢機進行。

在生物的分類階層下,昆蟲的分類地位是屬於動物界、節肢動物門裏面的昆蟲綱。節肢動物門是動物界中最大的一門,而昆蟲綱則是節肢動物門裡唯一有翅而具有飛行能力的成員。

現在讓我們來說什麼是昆蟲囉!昆蟲的英文是 Insect ,源自拉丁文,In- 就是 "在…上"的意思,sect 來自拉丁文的 sectum,有"節"的意思! 所以Insect就表示"很多節"的意思。

○ 昆蟲
鱗翅目
X 非昆蟲
蜘蛛

昆蟲在成蟲時期,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每個部分又分為數節,除上之外尚具有下列諸特徵:頭部具觸角一對、複眼一對、單眼0~3個及口器;胸部具三對足,翅有或無,有翅者通常為二對;氣管呼吸,且以馬氏管為主要排泄器官;生殖孔開口於腹部末端。

所以以蜘蛛為例,蜘蛛有八隻腳,身體分頭胸部和軀幹部,都與昆蟲的特徵不同,當然不是昆蟲囉! 不過,蜘蛛也是屬於節肢動物門,只不過是屬於蛛形綱,也算是昆蟲的親戚了。

全世界至今已被發現和描述的昆蟲約有一百萬種,但由於尚有很多的地方,仍未進行調查,估計世界上至少還有三千萬至八千萬未被發現或未被命名的物種。有人推測昆蟲的種類至少佔全球所有生物種類的一半以上,為什麼昆蟲物種數量如此之多呢?

主要由於昆蟲在長期選汰與演化下,因環境的適應而造就出的各種構造和習性,而使其如此之多樣。這些特質包括體型小、具外骨骼、翅膀、會變態、複雜的感覺與神經傳導系統、繁殖力強和世代短等。如此高的昆蟲多樣性,究竟可以分類為哪幾大類呢?

過去昆蟲的分類系統,因學者的看法不同,而主張不同的分類架構。目前,因著技術的進步,所取得較多的證據顯示,過去被歸併在昆蟲綱的原尾目、彈尾目及雙尾目學者建議應被提升為綱,三者合稱內顎亞綱 (Entognatha),而此三綱與昆蟲綱合稱為六足總綱或六足類。

但如果以廣義的昆蟲定義(包含三對足的節肢動物)來說,我們仍常會將此三類昆蟲包括在內。而以狹義的昆蟲綱 (不包括上述三目) 來看,可分類無翅亞綱和有翅亞綱二亞綱,共 29 個目,其分目與特徵如下所列。

六足總綱 原尾綱(Protura)
彈尾綱(Collembola)
雙尾綱(Diplura)
昆蟲綱(Insecta) 無翅亞綱(Apterygota) 古口目(石蛃目)(Archaeognatha)
(由舊分類系統中之總尾目中分開獨立為一目)
纓尾目(總尾目)(Thysanura)
(為狹義之總尾目,不包括石蛃類昆蟲)
有翅亞綱(Pterygota) 古生翅群(Palaeoptera) 蜉蝣目(Ephemeroptera)
蜻蛉目(Odonata)
新生翅群(Neoptera) 外生翅群(Exopterygota) 蛩蠊目(Grylloblattodea)
螳螂目(Mantodea)
等翅目(Isoptera)
蛩蠊目(Blattodea)
革翅目(Dermaptera)
積翅目(Plecoptera)
紡足目(Embiidina)
直翅目(Orthoptera)
竹節蟲目(Phasmatodea)
缺翅目(Zoraptera)
嚙蟲目(Psocoptera)
蝨目(Phthiraptera)
(將舊分類系統中之食毛目及蝨目兩目合併)
半翅目(Hemiptera)
(將舊分類系統中之半翅目及同翅目兩目合併)
纓翅目(Thysanoptera)
螳䗛目(Mantophasmatodea)
內生翅群(Endopterygota) 廣翅目(Megaloptera)
蛇蛉目(Raphidioptera)
(由舊分類系統中之脈翅目中分開獨立為一目)
脈翅目(Neuroptera)
鞘翅目(Coleoptera)
撚翅目(Strepsiptera)
長翅目(Mecoptera)
雙翅目(Diptera)
蚤目(Siphonaptera)
鱗翅目(Lepidoptera)
毛翅目(Trichoptera)
膜翅目

目名
俗稱
特徵
圖片
原尾目
(Protura)
原尾蟲 體小且柔軟,居住於土中,無複眼,取食真菌。目前原尾目已達 20 餘種;預計臺灣地區至少原尾目有 60 種以上。
彈尾目
(Collembola)
跳蟲 體型小,腹部具特殊之彈器構造,可供跳躍。大多為腐食性,有些也取食花粉和藻類。大部份為陸棲性,少數生活在淡水及海水表面。預計臺灣地區應有 150 種以上。 彈尾目- 跳蟲
雙尾目
(Diplura)
雙尾蟲 體型中等至小型,細長,無複眼,陸棲性。大多數種類生活於石下、土壤中或枯枝落葉中。腹部有一對明顯的尾毛。雙尾目有 30 種以上的種類。
石蛃目(Archaeognatha) 石蛃 體呈紡錘形,胸背隆起,向後變細。觸角為長絲狀多節。小顎鬚七節。體表常有鱗片覆蓋。複眼大而相接。腹部具有二根多節的尾毛和較尾毛長的中央尾絲。為腐食性,行動迅速且能跳躍。主要棲息在陰暗處,如苔蘚和地衣上及石縫中等。
總尾目
(Thysanura)
衣魚 體紡錘形,背腹扁平。複眼退化或小,小顎鬚五節,體表常有鱗片。腹部尾毛與中央尾絲等長。腐食性,行動迅速。發生於居家環境和野外潮濕陰暗處。
蜉蝣目(Ephemeroptera) 蜉蝣 稚蟲水生,具亞成蟲期及成蟲期。成蟲體柔軟,觸角短,口器退化不取食。前翅大,後翅相當小呈圓形,尾端具長尾毛與中央尾絲。 臺灣約 62 種。
蜻蛉目
(Odonata)
蜻蜓、豆娘 稚蟲水生,成蟲陸生。成蟲頭部大且可靈活轉動。複眼大,觸角短,前胸退化似頸。翅大小類似,脈紋多。 根據 Lieftinck et al., (1984)之臺灣蜻蜓目目錄,臺灣有記錄者有 14 科、78 屬、135 種/亞種。
蜚蠊目
(Blattodea)
蟑螂 體背腹扁平,觸角絲狀,腹眼發達,頭部隱藏於前胸之下,中後胸不發達。前翅較粗壯,覆蓋於膜質的後翅之上。生活於居家或野外陰暗環境中如洞穴或枯枝落葉下。臺灣有記錄之蜚蠊約有 75 種。
螳螂目
(Mantodea)
螳螂 頭呈三角形,可靈活轉動。複眼大,前胸延長如長頸,前足特化為鐮刀狀捕捉足,便於捕食小形昆蟲。翅二對前翅窄而粗壯,後翅大而膜質。其卵鞘又稱螵蛸。
等翅目
(Isoptera)
白蟻 體色淡,體柔軟。觸角念珠狀,複眼大且圓,翅有或無。為社會性昆蟲,有階級分化現象。有翅者,翅膜質狹長,前後翅大小及形狀類似。 臺灣之白蟻種類目前發現約 16 種,但實際種類應當多於此數。
蛩蠊目(Grylloblattodea) 蛩蠊 成蟲長狀,體表具細毛。複眼小或無, 觸角絲狀。無翅,前中後胸三節背板形狀類似,可自由活動。腹部尾端具長而分節的尾毛。分佈於溫度較低環境中如冰雪表面或洞穴中。臺灣未發現蛩蠊目昆蟲。
革翅目
(Dermaptera)
蠼螋 體狹長且扁平,頭扁,呈前口式,有明顯之 Y 形縫線.複眼有或無,單眼缺,觸角長絲狀,前胸背板近四角形,前翅革質短,後翅膜質大,翅脈放射狀,摺於前翅下。腹部末端具粗壯尾鋏。通常在夜間活動,雜食性,白天藏匿於土壤,石塊下。目前臺灣有記錄之種類約 42 種。
積翅目
(Plecoptera)
石蠅 稚蟲水生,成蟲體軟,頭部寬廣,複眼發達,靜止時,翅平放於胸腹背面,前胸大,可動.稚蟲常生活通氣良好之水域中。
紡足目
(Embiidina)
紡足蟲 體長而窄。複眼小腎形,單眼缺,觸角長絲狀,前足跗節基部膨大,含有絲腺。 臺灣有記錄之紡足目約有2種,臺灣目前沒有人研究該目之分類。
直翅目
(Orthoptera)
蝗蟲、螽蟴、蟋蟀 體長形,複眼發達,前胸背板鞍狀或盾狀。前翅形成翅覆,後翅大。後足膨大,特化為跳躍足。腹部末端具一對短尾毛。臺灣蟋蟀科約 41 科、草蟋蟀科 18 種、地蟋蟀科 14 種。
竹節蟲目(Phasmatodea) 竹節蟲 體棍狀或葉狀,常具隱藏色,前胸背板短。翅有或無。前翅窄而粗壯,足長。 臺灣已發表的竹節蟲有 10 屬 27 種。
缺翅目
(Zoraptera)
缺翅蟲 體小而纖弱,雌雄異型。複眼退化無翅,或複眼具深色素及二對翅。觸角絲狀9節,腹部末端具一對短尾毛。 臺灣尚未發現缺翅目昆蟲。
嚙蟲目
(Psocoptera)
嚙蟲 頭大且前端隆起。複眼突起,觸角長絲狀,休息時,體呈屋脊狀,胸部由側面觀呈駝背狀,短翅型及無翅型個體常見。臺灣目前沒有人研究嚙蟲目之分類。根據 Chou(1997) 臺灣有記錄之種類有 66 種。
蝨目
(Phthiraptera)
蝨、蟣 為外寄生種類,體背腹扁平,無翅。口器咀嚼式或刺吸式。複眼小或缺。觸角短且粗壯。足短而粗壯,跗節和爪特化為攀緣足,適於緊捉寄主毛髮。臺灣有記錄之蝨目約有 17 種,臺灣目前沒有人研究該目之分類。
半翅目
(Hemiptera)
椿象、蚜蟲、蟬、飛蟲、葉蟬、木蝨 口器為刺吸式,翅兩對,前翅有些變厚,具少數膜質區,或完全膜質。
纓翅目(Thysanoptera) 薊馬 體型小且細長,觸角短。複眼明顯,圓形或腎狀。口器為銼吸式。翅有或退化,二對翅窄且具毛。跗節在爪間具囊狀構造。纓翅目分為錐尾亞目及管尾亞目,迄今記錄 200 餘種。
廣翅目(Megaloptera) 大齒蜧 複眼明顯,觸角長絲狀,大顎發達。二對翅大小類似,後翅具發達的臀區。翅停息時呈屋脊狀。幼蟲水生。
蛇蛉目(Raphidioptera) 蛇蛉、駱駝蟲 頭扁平,前胸長,觸角絲狀。單眼有或無。二對翅大小類似。雌蟲具明顯的產卵產。  
脈翅目
(Neuroptera)
草蛉、螳蛉、長角蛉 複眼明顯。單眼有或無。觸角絲狀。二對翅大小類似,停息時呈屋脊狀。翅脈為一般為網狀,主要的翅脈在翅邊緣分叉。臺灣有記錄者約有 120 種;其中草蛉是目前頗熱門之生物防治用生物天敵。
鞘翅目
(Coleoptera)
甲蟲 觸角一般短於 11 節,單眼缺。前胸通常大且明顯,前翅特化為硬翅鞘,在中央接觸在一起,後翅大為膜質。已知名稱之甲蟲約有 375,000 種以上。
撚翅目
(Strepsiptera)
撚翅蟲
成蟲具二態型。雌蟲為內寄生,不具複眼、觸角、口器、足及翅。雄蟲自由生活,觸角分叉,具翅。前翅小,帶狀,後翅扇狀,相當大。
長翅目
(Mecoptera)
蠍蛉 體長,口器向前延伸形成鳥喙狀,觸角長絲狀。複眼大。二對翅大而窄,有些種類為短翅型或無翅。
雙翅目
(Diptera)
蠅、蚊、虻、蚋 頭可動。複眼大。單眼三個。前翅膜質,後翅退化為一對小平均棍。胸部中央膨大。 臺灣雙翅目種類約 83 科 2,748 種。
蚤目
(Siphonaptera)
跳蚤 體型小,側扁而堅硬。觸角非常短,位於頭部凹溝中。口器短為刺吸式口器。複眼簡單似單眼,頭及第一胸節背板有梳狀構造。具很多刺和硬毛。後足膨大以利於跳躍。 蚤目為昆蟲綱中種類數量較少的目,迄今全世界已記錄約 2,500 種或亞種。臺灣的蚤類約 6 科 21 屬 31 種。跳蚤能傳播鼠疫、地方性斑疹傷寒和絛蟲病等人畜共通疾病。
鱗翅目
(Lepidoptera)
蝶、蛾 身體和翅上常覆蓋有微小之鱗片或毛。複眼大。口器為曲管式。 根據 1992 年出版的臺灣鱗翅目昆蟲誌名錄部份,臺灣產鱗翅類昆蟲共計有 94 科 3,976 種,並估計臺灣產鱗翅類昆蟲將達 5,000 種。
毛翅目
(Trichoptera)
石蠶蛾 體細長,似蛾類。複眼大。單眼有或無。觸角長絲狀,口器不發達。身體和翅具毛。翅大小類似,停息時呈屋脊狀。 臺灣迄 1996 年記錄有 27 科 62 屬 178 種。
膜翅目(Hymenoptera) 蜂、蟻 觸絲狀。複眼發達。具二對膜質的翅。翅在飛行時,以鉤列連接。在細腰亞目腹部前端有縊縮。 臺灣膜翅目之分類甚少研究,已知之種類數約有 2,790 種,僅約佔世界已知者之 2.5%,然而實際上應該遠大於此數。
螳䗛目(Mantophasmatodea) 螳䗛 螳䗛目為近來新成立的一個目 (Klass et al. 2002)。他們看起來像螳螂、竹節蟲及蝗蟲之混合體。成蟲的長度約為 2-3 公分,無翅並具有長的觸角。螳䗛為肉食動物,會捕食其它昆蟲。近來於南非的西及北開普敦省常可發現螳䗛的蹤跡 (Picker et al. 2002)。  

根據國際動物命名規約 (ICZN) 條款規定,當一個新的分類群 (從亞種至總科) 被發現,同時被敘述和發表時,作者必須指定一個模式,作為此一新分類群的參考實體。

例如一個新的科會有其模式屬做為代表,一個新的屬會有一模式種代表,而一個新的種或新亞種則會有一個模式標本做為代表,為成為此種之代名者,即稱為正模標本 (holotype),一般來說正模標本的選擇,會找尋較完整且富含診斷特徵的標本來代表,且通常以雄性居多。

另外,模式標本一般會特別標示或插附紅色標籤以示區別,並與其他蒐藏給予分開保存。若日後之研究學者對某一物種的敘述有所懷疑或不解時,即可藉由檢視模式標本來確認。除了正模標本外,另外還有副模標本 (paratype),如果作者在記述新種時,除了正模標本以外,用於比對研究的其他標本,即稱之副模標本,這些副膜標本可能與正模標本來自同一採集地方,也可能不是。

其他還有異模標本、選模標本、副選模標本、新模標本及同模標本等合稱模式標本系列。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標本管理流程
The flow chart of insect collection management in NMNS ENT.

昆蟲學門現階段主要為蒐藏臺灣各種類之昆蟲及蜱標本,未來將逐漸擴展亞太地區及世界之蒐藏。以鱗翅目及同翅目為主要蒐藏重點,蒐藏的標本種類包括針插、玻片標本、浸液標本、巢標本、冷凍及蟲癭標本。目前之標本蒐藏量將近 40 萬件,包括定期於臺灣中高海拔架設馬氏網採集所得之昆蟲標本、張保信的標本及蘭嶼地區昆蟲相調查之標本。

昆蟲學門現有研究人員四人,研究工作以鱗翅目天蛾科、螟蛾總科、嚙蟲目、異翅目盲椿科及節蜱類等之系統分類為主,並研究昆蟲與植物之交互作用,包括鱗翅目昆蟲寄主植物、幼蟲及成蟲生態、節蜱與寄主植物生態學、博物館害蟲監測、植物園溫室害蟲監測、昆蟲生理及化學生態學等研究。

另有研究客座楊曼妙博士繼續進行蟲癭相及蟲癭生物學標本蒐藏研究,以及另一位客座徐堉峰博士進行蝴蝶的系統發生學、生物地理學及保育生物學研究與鱗翅目標本之採集。此外還有技工一人協助昆蟲標本採集、飼養及編目處理,義工十四位協助標本管理相關工作,包括標本製作、初步分類、資料抄寫、資料輸入電腦等工作。在編制人員不足的狀況下,這些人力資源成為本學門業務進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葉面休息的食蚜虻。
全身散發金屬光澤的椿象

除了標本蒐藏之外,本學門並蒐集所有已發表之臺灣新種的原始文獻資料、相關鑑定資料及臺灣模式標本之相關資料,並與世界各地交換標本與資料,以期成為臺灣昆蟲標本與文獻之資訊中心,吸引更多人利用博物館資源進行研究。

為了有效率的管理及利用標本與相關資料,資訊組協助本學門建立昆蟲標本與資料管理系統,該系統具有標本與文獻資料之儲存修改、相關標籤列印、統計、查詢及報表列印等功能,目前已輸入約三萬二千筆近十萬隻標本資料。

未來將使昆蟲標本資料上網,以提供其他研究單位之查詢。目前進行國家典藏數位化計畫,除將本館之模式標本及重要標本數位化外,未來將逐步蒐集臺灣本土昆蟲物種的模式標本及重要種類標本之相關資料與文獻,並將此資料進行數位化,以供更多人之使用。

除了蒐藏研究工作外,本學門研究人員經常不定期支援館內展示及科教工作,包括展示資料的提供、撰稿或審核,標本支援、觀眾問題的解答,以及配合科教與展示活動進行專題演講、訓練解說人員、協助規劃教案及活動單等。

目前已完成之科教及展示工作包括規劃遠距教學節目"臺灣的蝴蝶"及數位博物館計劃「蝴蝶生態面面觀」,及「巨蟲公園」、「蟲蟲總動園」等特展。

在模式系列標本部份,本計畫目標在於進行本館累積十二年所儲存之模式系列標本之數位化,同時未來將逐步蒐集國內外其他機構儲存之臺灣本土昆蟲模式系列標本之相關資訊、原始文獻及影像。

數位化內容期望包括:採集資料、形態資料、分類資料、影像資料、相關文獻資料、標本狀況及儲存機構等,並藉由整理及上網,以便於日後一般大眾之物種鑑定及學者之分類研究,並減少學者重覆找尋模式標本及相關文獻之經費、精力及時間。

而在一般昆蟲標本資訊數位化部份,本計畫目標將逐步將臺灣半翅目、鱗翅目昆蟲物種進行數位化,估計每年至少 40 種,以利學者及一般大眾使用。數位化內容期望包括:標本資料、形態資料、分類資料、生活史資料、生物學資訊、影像資料及相關文獻資料,以利於日後一般大眾之物種鑑定及學者之分類研究。

半翅目-聚集的椿象若蟲
鱗翅目- 蝶、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