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區域、差異
排灣族文化知識具有地方化的多元色彩,分佈以大武山為中心,往南與往東的排灣族系群之間,也存有區域差異;在語言上,依照語音變化、詞彙上的不同,而分為西北與東南兩支。
語言學家參考考古學者的研究,並用當代部落口傳來推測,認為約在16世紀排灣族曾經大規模遷徙;不同部落的口述傳說中共同起源之處,指向大武山脈,爾後往東、南遷徙,而形成今日主要的排灣族兩系五大群之分布。
根據日本學者千千岩助太郎對於台灣南島語族的家屋,排灣族的石板屋主要分布在士文溪以北,並將其稱為北部式排灣族家屋(千千岩助太郎:1960)。
     
     
遷徙的歷史
整理各部落的口傳與起源神話,除了最北方的Raval系強調大武山脈的大母母山峰之外,大都將大武山kavulungan(古老的地方)視為排灣文化的發祥地,Butsul系的部落口傳中的遷徙路徑更是上推到北大武山padain和tsalisi兩個舊社。
遷徙是排灣族歷史中一個重要的母題。每一個部落中也流傳著對於人(排灣語tsautsau)是如何來的起源神話。追溯起源的神話,無論是太陽、陶壺、百步蛇等,雖然地方知識中不同部落口傳神話彼此有差異,但是在當代的族群凝聚與文化復振運動下,在社會歷史變遷下,神話中的符碼已經成為今日族群認同的圖騰。

在Butsul系的paumaqmaq(巴武馬)亞群,paumaqmaq這個字就有「原家、家鄉」的意思,幾百年來不同部落起源的口傳,就是最早來到此地建屋始祖的故事,也就是部落的核心家ka tjumaq(真正的原家)。家族發展與傳下屬於自己的部落歷史,長久下來每個部落有其獨特的口傳歷史。無論是政治外力上、自然因素的天災所致,遷徙的歷史也造成不同部落之間的地方差異。

 
排灣的兩個概念tjautsiker與mirimiringan
同樣是口傳,在排灣族語中卻有不同的字眼來區分。在Butsul系的paumaumaq(巴武馬)亞群,sasusuan強調有名有據的人事物口傳之傳承過程、而tj-autsiker指「真的發生過的事實」,是世世代代相傳不可任意刪改編撰的口傳,在祭儀舉行期間,小孩與父母都聚精會神地傾聽老人家講述tjautsiker。mirimiringan,往往意指內容誇張、不可思議的故事(許功明、柯惠譯:1998,頁64)。
屬於Butsul系paumaumauq群的內文社更有相關的口傳,「內文社的Ruvaniau家族傳說中的某祖先叫做sara'ac,當他從北方的原家鄉 paumaqmaq往南方出發,有一個叫做miringmiringan的神人跟隨著他,到處唱歌創造小米、創造芋頭和創造人類,為本族建立了大功,故他死後祖先sara'ac模仿其型將其製作在茅上。另外一說為其死於pina-vavu'acan(祖先發源之地),遺骸變成鐵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2003(1920),頁111-2)
在Raval系的mamazagilan來源神話為,平民家兄弟撿到dilong(一般民生用陶甕),放在灶上面,陽光照射後孕育出太陽之子一對子女,嬰兒必須由特定的三個家族來照顧、餵奶、洗澡等,否則哭鬧不停。這三個家族就成為後來的士族階級。這是透過神話來包含部落組織結構之正統,神話與儀式在南島語族的文化溯源上扮演了重要的機制。
其他系群的口傳更是豐富。有的說明了太陽指定百步蛇來幫忙孵卵的故事,甚至也有迥異於Raval系的起源神話:傳說太陽產下四個卵,兩個由青竹絲孵出,是為平民祖先,其他兩個卵,由百步蛇孵出為貴族祖先之差異。
無論是Raval系的神話所述「優秀的平民家族照顧太陽之子」,或是其他系群、部落的神話之轉喻、轉型,而有「蛇幫忙孵蛋」的口傳神話。無文字的排灣族用神話起源來解釋社會結構中的存在差異。
 
差異與融合的歷史
區域差異差在排灣部落中反映出地方文化特色、遷徙與差異融合的各種可能,不應當用一元文化特質去解釋與概括。在排灣族分布最北端的Raval系,地理位置近魯凱族,兩族通婚頻繁,而類分為排灣族的Raval系在文化表現上,與魯凱族一樣有「長子繼承」及其他物質文化,反而與同屬排灣族之Butsul系差別較大。但是,Raval系的部落口傳與神話,卻有相當完整的起源神話;一方面,清楚說明太陽之子(頭目)與土地之子(平民)階序組成之來源,另一方面,也解釋兩種不同階序(一為太陽卵生、一為石頭生)是如何合併為共同部落的歷史(撒古流.巴瓦瓦隆:1999)。此外,在Butsul系paumaqmaq群的來義部落,更是有稱為奇模族(Cimo)的異族移入混居的歷史(李亦園:1982(1956))。
如果,將完整度較高的北部排灣Raval起源神話視為原型,將其他系群部落「百步蛇來幫忙孵蛋」、「蛇吞食太陽蛋」「陶壺reretang是和百步蛇聯姻交換而來」…等視為原型神話之變形,這樣的假設是否成立呢?我們雖然無法進一步證實這樣的推測,但是,從神話起源的區域差異,似乎也可以理解排灣族地方傳統知識之多樣性。而,多元多聲之歷史口傳與敘述傳統,也成為當代排灣族族群文化的在地特色。
 
與魯凱族婚頻繁的北部排灣Raval系,在物質文化的表現上與魯凱族相近似,例如百合花葉文與服裝頭飾的使用,在Raval系是獵到山豬的勇士與貞潔女子的象徵,南部排灣則無此物質文化特色。
手繪插畫/尼誕.達給伐歷(排灣族Raval系大社部落)
 
參考文獻: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2003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蔣斌主編,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千千岩助太郎
1960《台灣高砂族的住家》。台北市:南天書局。
許功明、柯惠譯
1998 《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與文化》,台北:稻鄉出版社。
李亦園
1982(1956)〈來義鄉排灣族中箕模人的探究〉,《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 台北:聯經,頁77-109。
撒古流.巴瓦瓦隆
1999《部落有教室—世紀文化扎根運動》。屏東: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