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鱗翅目昆蟲-蝶與蛾

常被誤認為蝶的彩燕蛾

鱗翅目昆蟲,顧名思義,指的就是翅上具有鱗片的昆蟲,亦即我們常稱的蝶與蛾,大多數種類在兩對翅上均佈滿了鱗片。事實上,並非只有鱗翅目昆蟲具有鱗 片,其他如雙翅目、總尾目和嚙目昆蟲等少數種類,如蝶蠅、衣魚與蛾嚙蟲等,在翅或身體上也具有鱗片。鱗片的作用除了可以呈現種類間獨特的顏色與斑紋外,尚具有防水和易於脫落以利逃離天敵攻擊等功能。

最早的鱗翅目化石出現於侏羅紀的歐洲和中亞地區,其中最古老的化石為發現於英國的 Archaeolepis mane 蛾。而最早的蝴蝶化石則約出現在古新紀晚期 (約五千二百萬年) 的丹麥,為弄蝶科化石。但學者估計蝴蝶應起源於白堊紀晚期或古新世早期,因為當時開花植物已大量出現。最近的研究根據現生蝴蝶的形態與分子生物特徵,推論蛺蝶的起源應該在九千萬年前的白堊紀。

全世界約有 160,000-200,000 種鱗翅目昆蟲,其中蝴蝶約 20,000 種,約佔鱗翅目昆蟲的 10%,其餘都是蛾。以台灣為例,台灣蝴蝶 400 餘種,但蛾類就有 4,000 多種。既然蛾類種類如此繁多,卻為何仍無法吸引人們的眼光,而讓蝴蝶獨佔風采呢? 還有,人們所謂的蝴蝶,真的是蝶嗎? 只能說這是人類對於美麗事物所產生的迷思。一般人認為:白天出現的是蝶,晚上出現是蛾;停棲時翅合起來的是蝶,張開是蛾;顏色鮮豔的是蝶,晦暗是蛾;腹部 纖細的是蝶,粗胖是蛾;觸角棍棒狀的是蝶,羽狀或絲狀是蛾。事實上,蝶與蛾之間的界限原本就不明顯,自然無法以少許特徵來區分。例如許多蛾類都具有鮮豔的 顏色且都出現於白天,如錨紋蛾、燕蛾、鳳蛾、斑蛾、日飛蛾、尺蛾和燈蛾等,常被誤認是蝴蝶。

從林奈氏到現在,昆蟲學家對於鱗翅目曾依據不同特徵,如翅停棲姿勢及出現時間、成蟲活動時間、觸角形狀、前後翅翅脈是否相同、前後翅連接型式、成蟲體型大小、雌蟲生殖器開口數目、大顎發達程度及聽器有無等特徵,提出不同的分類方式,近年來更加入分子生物的特徵來探討鱗翅目的分類系統。早期的分類系統是為了 便於人們能快速將種類分群,而使用容易檢視的特徵來進行分類;一直到近代,學者們則希望所建構的分類系統是可以真正反映不同類群間的親緣關係。如過去使用 觸角特徵來分類的錘角亞目 (蝶類) 與異角亞目 (蛾類) 的分類系統,因無法反映鱗翅目間的親緣關係,已較少被使用。

依據目前的分類概念,科學家將蝴蝶分別歸在蠶蛾亞群下的鳳蝶總科、弄蝶總科及喜蝶總科三個總科內,顯示蝴蝶其實就是蛾的一類。有些學者將鳳蝶總科稱為真蝶 總科,認為這些種類才能稱作蝴蝶。弄蝶總科因頭部、體型與外觀與蛾類似,因此常不被認為是蝴蝶,但由其整體形態特徵與分子證據顯示,弄蝶總科與鳳蝶總科關 係相當密切。而分布於中南美洲的喜蝶,更是徹底打破了人們對蝴蝶的刻板印象。喜蝶在過去被稱為喜蛾,成蟲觸角絲狀,翅形和翅色與尺蛾極為接近,夜行性並有 趨光性,因此長時間被歸類於尺蛾科。直到 1986 年 Scoble 發現喜蝶成蟲與幼蟲的一些內外形態特徵與蝶類關係更為接近。但特別的是,喜蝶翅上和許多蛾一樣具有聽器,具有聽覺能力。

所以,究竟蝶類與蛾類要如何區辨呢?它的困難度恐怕與如何區分『台北人』和其他『台灣人』一樣的困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