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東部知識單元資料庫

知識單元名稱:臺灣東部島弧火山岩
名詞解釋:東部火山區 包括奇美火成雜岩,海岸山脈都巒山層、蘭嶼及綠島火山岩。主要是由安山岩、集塊岩、火山角礫岩與火山灰組成。大規模的火山噴發活動從早中新世開始,到上新世式微,局部地區延續到更新世,甚至可能到全新世仍有噴發。 東部火山區地理上包括海岸山脈及外海的綠島和蘭嶼。海岸山脈南北長約140km,東西寛約10km,東瀕太平洋,西以狹長的台東縱谷和中央山脈隔開。在台灣地質上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地區,其第三系主要是一套火山岩較多、淘選性較差的沈積岩及混雜無層理的堆積岩層組成,總厚度達六、七千公尺。其下伏是由一個由安山岩質熔岩流、火山碎屑岩及玄武岩質安山岩、安山岩、閃長岩和斑狀安山岩等組成的奇美火成雜岩為基底的火山岩層,具有多期的侵入和噴出活動。奇美火成雜岩上覆者為中新世中期一更新世早期之都巒山層、大港口層和利吉層。具柱狀節理之熔岩流或岩脈僅出現於都巒山層之火山岩中
關鍵詞:台灣東部;海岸山脈;都巒山層;地質略圖

知識單元名稱:火山頸之柱狀節理
名詞解釋:柱狀節理是火山岩一項特有的景觀。岩漿噴出地表或貫入岩層後,溫度逐漸降低,岩體因冷卻收縮而成柱狀節理。這些龜裂而成之多邊形柱狀節理與泥質沈積物受日曬而成之龜裂有異曲同工之處。泥裂之形成導因於表層脫水收縮,而火成岩多邊形柱狀節理則起因於凝固前後之冷卻收縮。均質熔岩各方可能產生相同程度之收縮,而形成六角狀裂隙節理。除了理想化的六方柱狀節理外,尚有三、四、五和八面柱體形等。 柱狀節理乃由冷凝收縮所引起之熱張應力龜裂而成,這些張力將受溫度控制,也就是與等溫線攸關。當一熔岩流或岩脈冷卻凝固收縮時,其收縮方向將隨時平行瞬間之等溫度面,因之柱狀構造將垂直於等溫面,由火成岩體外側向中心逐漸發育,因此柱狀節理之態勢可指示侵入岩體或岩脈之位態。即火山頸之柱狀節理排列式樣,取決於形成時,火山通道所處的高低位置。當火成岩生成於岩漿道深處或仿同岩脈時,冷卻等溫線將平行岩漿道或基性岩脈,其所形成之柱狀節理將垂直於岩漿道或岩脈而成為平臥或微傾斜之石柱排列(圖2之A區)。若岩漿由火山頸噴出地表,即形成熔岩流。當岩漿於向上通道轉向外溢流水平流向轉折處凝固,冷卻等溫線將隨岩漿道深度改變,所形成之柱狀節理之態勢亦漸次改變(圖2之B區)。更進一步而言,若岩漿於火山頸通道上方匯聚成團而凝固時,將形成塔形柱狀節理 (圖2之C區)。當岩漿由火山口溢出漫流平布於地表,或貫入地層中,成為假整合之岩席構造之熔岩,冷卻後所形成具柱狀節理之石柱將垂直矗立於地表。 臺灣東部海岸山脈安山岩區柱狀節理雖不若澎湖玄武岩區之發達與常見,但位於台灣島內,往來交通較為便捷。況且石門、大峰峰、黃金橋、八仙洞、烏石鼻和都威等火山頸之柱狀節理各具有其特色,為地球科學教育及觀光旅遊不錯的景點。但其中部分區域由於開採石材、漁港擴充、農田漁塭闢建,如大峰峰與烏石鼻曾慘遭挖掘破壞,大不如前,令人扼腕。希望藉此機會換醒國人珍惜自然景觀妥為保護,讓青山常在,綠水常流,不要再斲傷而喪失了大地美好的地景。
關鍵詞:火山頸;柱狀節理;柱狀節理柱頸延伸方向示意圖;蘭嶼;綠島;海岸山脈

知識單元名稱:石門
名詞解釋:石門位於豐濱以南、大港口以北,屬於花蓮縣豐濱鄉,以一個外觀似門的海蝕洞而得名。本地區的海蝕地形發育,是觀察海浪侵蝕的優良據點。這一段海岸都是由都巒山火山集塊岩構成的,由於岩質堅硬,因此形成高聳的山峰和陡峭的海崖。 強烈的波浪經年累月沖擊海崖,在陡崖的基腳部位,蝕出了海蝕凹壁。凹壁若持續發育則上部懸空的岩石就容易崩落下來,於是海崖後退,凹壁下部的平臺向內陸擴張,這個逐漸向內陸成長的平臺就形成了海蝕平臺。 這種強烈波浪侵蝕的證據,在石門附近的海岸地帶表現十分清楚。「石門」是一個海蝕門,門的位置正好在海蝕平臺之上。這個海蝕門的洞門為沿集塊岩的節理面發育,形成橢圓之海蝕洞。當海浪沖蝕貫穿海蝕洞就成了海蝕拱門或海蝕門。當海蝕拱門橋面塌陷就成了海蝕柱。石門海蝕洞有三處洞口對外溝通,洞的寛度約十八公尺,高約五公尺。海蝕洞四週可見海蝕洞、海蝕拱門、與海蝕柱。 石門海蝕洞南側出露了一小塊顏色與四周集塊岩不同,具有柱狀節理的安山岩塊,推測其為火山頸之殘留,形成位置位於圖2之A區之上段或近於圖2之A-B區而呈微傾斜之柱狀節理排列。
關鍵詞:石門;都巒山層;集塊岩;安山岩;柱狀節理

知識單元名稱:大峰峰
名詞解釋:樟原村東側海岸有二大岩塊矗立十分顯眼,為中新世都巒山層中的二大安山岩岩針,原地名稱之為大尖石。為約於花東海岸公路台11線73k處,巴歌浪船屋民宿前。阿美族原住民有感於東海岸三富川、樟原與水母丁溪等河口山風谷風轟轟呼嘯聲而名為大峰峰。岩針(spine)之形成,常為岩漿之黏度大、揮發成分少的中酸性熔岩,於中心式噴發時,常被推擠於火山通道上部,難以流動溢開,遂滯留凝固而構成高度大於寛度的侵入岩穹或穹丘,根據其外觀形態可稱為岩鐘、岩針等。 大峰峰二孤立岩體位於花蓮-台東縣界處,鄰近東海岸北迴歸線地標風景點,交通便利,屬台東縣管轄。此二岩體,其一為集塊岩,另一為具扇形柱狀節理之玄武岩岩體。是具有典型的火山頸柱狀節理構造的穹丘,其生成時的位置相當於圖2之C區。其組成岩石與周圍安山岩集塊岩或凝灰質集塊岩大不相同,為橄欖矽質玄武岩。此火山頸側翼末梢則由微彎曲弧形石柱平鋪而成。
關鍵詞:台東;大峰峰;安山岩;集塊岩;柱狀節理;火山頸

知識單元名稱:黃金橋
名詞解釋:花東海岸公路台11線74K前73.5K處公墓小徑,朝東下海崖階地,至潮間帶礫石海灘,見有一錐形岩體,為一具有柱狀節理構造之火山頸。此一露頭為2008年執行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多面向之台灣火山地質地形自然景觀資料庫拓展(NSC97-2631-H-178-003),利用動力飛行傘空中遙測攝影時,見有一圓形之特殊景像為首度之發現。經研判可能為一火山頸構造。後經按圖索驥,野外追蹤發現為火山地區中,一極佳露頭。此一熔岩穹丘之錐形火山頸,除其本身柱狀節理發達外,又具有因熔岩冷卻收縮荷重岩壓減緩所產生的解壓節理,亦十分發達,其所呈現的圓弧板狀裂隙節理,於剖面上亦十分清楚。而空中鳥瞰觀察,則呈現為一圓形構造圖像,此類露頭十分罕見,可說是熔岩丘之典型代表之一,值得深入探討與研究。
關鍵詞:黃金橋;台東;安山岩;柱狀節理;火山頸

知識單元名稱:八仙洞
名詞解釋:花東海岸公路(臺11號)由大港口向南,經過靜浦後進入臺東縣境,首先經過的是長濱鄉。八仙洞是長濱鄉最北部的風景點。八仙洞也稱作水母丁,北邊有水母丁溪。水母丁溪流域開發初期,醫藥不發達,加上當地水質有問題,多地方病居民平均壽命低,難有活過三、四十歲之壯丁,土話名無丁,口述誤植為母丁,而名水母丁溪;西南的水母丁山向東北延伸,八仙洞的各洞就在這條稜線的東翼。附近的洞穴根據調查共有16個之多,大小不一。八仙洞古文化最早由臺灣大學地質系林朝棨教授發現,其後於民國57年12月27日,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宋文薰教授率同臺大人類學系及地質系師生所組成的考古隊,在這裡發掘先民的遺址,並將其歸為長濱文化。 八仙洞的各洞穴都在都巒山層的火山集塊岩中,岩性堅硬,在海水侵蝕的作用下常成陡崖。據推測,這些集塊岩大約是數百萬年前由海底火山噴發所形成。其後,在陸地間歇上升的過程中,海水的侵蝕作用在不同的高度造成了海蝕洞。由於海岸一直處在以上升為主的環境中,因此各洞穴生成的順序是由上而下,愈低的洞穴形成年代愈輕。 八仙洞海蝕洞崖壁常見岩脈穿切,有弧狀凹朝下微傾斜之柱狀節理發育,推測為一火山頸構造其位置相當於圖2之A區之上段或B區之下段,為具微傾斜柱狀節理之結構。
關鍵詞:八仙洞;台東;長濱文化;水母丁溪;海蝕洞

知識單元名稱:烏石鼻
名詞解釋:花東海岸公路成功至長濱間之漁村烏石鼻,舊稱胆曼(阿美族語為tonman)。阿美族稱黑而硬的岩石為胆曼即烏石。阿美族胆曼社的北方,有黑色岩體伸入海中,似人的鼻子向外突出,故漢語名為烏石鼻。烏石鼻四週屬中新世都巒山層安山岩質集塊岩的火山岩地層,有研究者認為是以斷層和砂頁岩互層之奇美層的沉積岩地層接攘;亦有認為烏石鼻屬崩移岩塊。考烏石鼻之火山岩柱狀節理排列極似蘭嶼之象鼻岩之地貌,外觀似象頭之岩體,其生成之位置相當於。岩體座落於都巒山層之凝灰質集塊岩所成的海蝕平台上。稍遠處尚有小規模具直立柱狀節理之安山岩岩薄層。依其規模與板狀岩石上下面之氣孔觀察,推測較可能為侵入之岩席構造而非溢流出地表之熔岩流。 烏石鼻地區火山柱狀節理排序相當完整,尚難推斷為崩移岩塊或逆衝之接觸關係,而似以平移斷層滑動較有可能。
關鍵詞:烏石鼻;台東;火山頸;柱狀節理;玄武熔岩

知識單元名稱:都威
名詞解釋:花東海岸公路成功至豐濱,過三仙台抵重安(都威),沿都威溪旁,阿美族原住民所築灌溉溝渠小徑至半山腰,下都威溪河谷,可抵都威玄武岩岩脈露頭)。此岩脈或為具微傾斜柱狀排列之矽質玄武岩柱,推測其為一火山頸構造,生成時位置約相當於圖2-A之中上段。 都威玄武岩脈之圍岩為都巒山層枕狀碎屑熔岩或玄武岩質火山角礫岩,裂隙常有白色沸石類次生礦物充填。此枕狀火山角礫岩推測為深海火山活動產物。
關鍵詞:都威;火山頸;玄武岩;枕狀火山角礫岩;柱狀節理

知識單元名稱:綠島地質地形
名詞解釋:綠島原名火燒島,於臺東東南東33公里,蘭嶼北方約76公里之海面上,面積約17平方公里,周圍約20公里。綠島呈一「甲」字形之小島,惟北邊稍廣,南邊稍狹,一部分成為狹小之半島。 島之中央有阿眉山(276公尺),其西南方1200公尺處有最高點之火燒山(280公尺)。火燒山西南方有本島最高之臺地面(海階),高度約230公尺。阿眉山之北半至其北方之牛子山(176公尺)一帶有高度200公尺左右之第二段平坦面。此面之下有150、100、50及15公尺之臺地面(圖1)。此等平坦面於綠島西北半部最發達。這些臺面大致為海蝕平臺而非熔岩臺地面。此數段之臺地面,顯示第四紀以來,曾歷經數次的隆起與沈降,始成今日之地形。 隆起珊瑚礁之最高位者為阿眉山西方約800公尺處,其海拔高度約100公尺。其次乃觀音洞南方之臺地上者,其高度約50~60公尺。此兩種高度之隆起珊瑚礁均形成於集塊岩之上。第三段之隆起珊瑚礁乃帆船鼻與鼻頭角(中寮西方之丘陵)之隆起珊瑚礁,二者殘存厚約2公尺左右;此等隆起珊瑚礁海拔高約10~15公尺。 綠島係一火山島,全島幾由集塊岩及安山岩熔岩而成,其他有隆起珊瑚礁、海岸及河流之堆積層,現生之珊瑚礁及紅土層等。其中集塊岩遍布全島,市村毅(1936)依安山岩之斑晶礦物成分、產狀、噴出期等分為油子湖集塊岩、龜灣集塊岩、牛子山集塊岩、阿眉山集塊岩等之四種。四種集塊岩中,以油子湖集塊岩最老,而阿眉山集塊岩為最新。根據野外調查,岩性對比和鉀-氬放射性定年結果,發現阿眉山集塊岩可能與油子湖集塊岩相當。依現階段調查結果,綠島火山岩地層可以分為油子湖集塊岩、龜灣集塊岩、牛子山集塊岩和安山岩熔岩流等(圖2)。油子湖集塊岩標準露頭出露於流麻溝至楠(蘭)子湖、柚(油)子湖、海參屏(坪)、帆船鼻一帶及阿眉山等區域。此等安山岩塊呈亞稜角狀,為黑色或暗灰色之輝石安山岩與橄欖石輝石安山岩之大小岩塊。本集塊岩有時具有明顯之層理,安山岩塊中較密之集塊岩與安山岩塊中較稀疏之凝灰集塊岩呈互層,有時也挾有含角閃石安山岩流之薄層。油子湖集塊岩中偶夾含有堇青石之角閃安山岩塊。 龜灣集塊岩覆蓋於油子湖集塊岩之上,呈塊狀或層理不甚明顯。本集塊岩含許多暗灰色之輝石角閃安山岩及橄欖石輝石角閃安山岩之大小岩塊。本集塊岩層局部分布於綠島北海岸之流麻溝、頭山、公館、龜頭角各地,但廣大發育於本島南部,尤其露出於龜灣海崖面者最標準。
關鍵詞:綠島;臺地面;安山岩;集塊岩;火山口

知識單元名稱:綠島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火山集塊岩自然景觀
名詞解釋:火山噴出可分為溢流、爆發與噴出三個相。溢流相是火山噴溢、泛流的熔岩;爆發相是火山爆發的火山碎屑物;噴出相是溫度較低、黏度較大、揮發分又少的火山通道中的岩漿,已無力噴溢或爆發,僅以擠牙膏式推擠出地表的產物,而形成火山尖或火山頸之特殊火山地貌。通常多見於噴發末期,熔岩堆積於火山通道之上,形成穹丘;岩漿的黏度愈大,穹丘則愈陡。 爆發相的岩石成分不一,但以溫度低,含揮發成分多,黏度大的岩漿較常見,尤以中酸性、鹼性者更具有爆發性,如中性的安山岩。它形成於火山作用之各不同階段,但以早期及頂盛時期最強烈。火山碎屑岩可與其他層狀岩石共生,成層狀產出;有的以火山碎屑物為主,在火山口附近形成碎屑錐。有的為空中墜落堆積的火山碎屑岩,或為火山碎屑流堆積的熔結火山碎屑岩,亦有為火山塊撕裂濺落的熔結角礫岩或集塊岩。綠島牛頭山就是由大大小小的火山碎屑與火山灰所構成,經差異侵蝕風化後,大的集塊岩突兀聳立形成外觀似牛頭之地貌。 牛子山集塊岩,佔綠島北半部,覆蓋在龜灣集塊岩之上。本集塊岩露出於中寮者較標準,南寮至牛子山、火燒山及牛頭山一帶其分布面積甚廣。本集塊岩以灰色或黑灰色之角閃安山岩及黑雲母角閃安山岩為主;有時,如中寮溪岸所見,夾有黑雲母角閃安山岩之熔岩流。黑雲母角閃石安山岩露出於流麻溝背後之海崖陡坡及公館南方之臺地,同時亦產於中寮溪、南寮溪至火燒山之一帶,而在中寮及牛子山(民航局助航臺)之本層安山岩中含有堇青石之美好晶體。
關鍵詞:綠島;熔岩; 集塊岩;牛頭山;堇青石

知識單元名稱:綠島火山活動期
名詞解釋:根據野外觀察,綠島最初噴發者為含黑色或灰黑色輝石安山岩或橄欖石輝石安山岩之油子湖集塊岩,層理顯著。其次為含輝石角閃安山岩或橄欖石輝石角閃安山岩之龜灣集塊岩,層理不甚明顯。二者乃構成了綠島之骨幹。嗣後可能為一中央噴發,噴發中心在阿眉山以東至海參屏間。此時期乃形成了角閃安山岩及黑雲母角閃安山岩之牛子山集塊岩。同時火山口亦有熔岩流出,而形成海參屏上方至觀音洞公路一帶之角閃安山岩或黑雲母角閃安山岩。此外海參屏、溫泉村及柚子湖之岩脈或火山岩頸,其亦為黑雲母角閃安山岩,流紋組織甚發達,皆為這一時期的產物。景觀上以具有水平柱狀節理之海參屏火山岩頸最突出,其與集塊岩所成的睡美人搭配而成的火山口與火山頸地貌,成為綠島一個具有景觀與科學教育意義的觀光景點。 熔岩流噴出以後,綠島的火山活動已進入尾聲,僅於局部區域有玄武岩脈之侵入,但規模都很小。玄武岩受風化侵蝕後成為圓球狀外觀與棕褐色糞土碎屑物,極易辨識。 目前綠島火山活動已停止,僅於綠島東南角海邊尚有後火山活動之徵兆的溫泉,因面向東方太平洋,旭日東升而稱旭溫泉或朝日溫泉。此一海水溫泉,也是少見的潮間帶地熱溫泉,已開發成一旅遊休閒區。 早期海底的火山活動所造成的熔岩碎塊、集塊岩逐漸於二、三千公尺深的海床中堆疊。由於碰撞擠壓、地殼的隆起抬升,到了晚期原先沒於海水面下的火山體已逐漸浮出水面。晚期火山活動噴出之熔岩穿越過集塊岩岩體,經風化與侵蝕後而於地表形成殘留火山口與火山頸等地質構造。
關鍵詞:綠島;安山岩;玄武岩;集塊岩;旭溫泉

知識單元名稱:楠子湖、油子湖爆裂火山口
名詞解釋:爆裂的火山口,經海浪侵蝕而殘留成灣澳,當地多稱湖,如楠子湖、柚子湖,而夷平的海蝕平台灘地則稱為屏,如海參屏。目前柚子湖、楠子湖、海參屏、大白沙等綠島早期之聚落早已人去屋廢。早期居民常利用珊瑚礁石砌蓋屋,為對抗強烈東北季風,傳統石屋格局方正、牆壁厚較低矮、門窗小,主屋前院二側配置的廚房、畜舍,大都已荒廢,發展觀光上未善加利用與保存,殊為可惜。 楠子湖考古遺址,見有新石器時代素面陶片。而柚子湖遺址更為豐富,發現有石斧、石網墜、鏟鑿、玦、素面陶片、夜光螺製剷器等。但為旱田開拓、農地開發、九孔養殖等農漁業活動,遺址遭破壞嚴重。 柱狀節理是火山岩一項特有的景觀。岩漿噴出地表或貫入岩層後,溫度逐漸降低,岩體因冷凝收縮而形成多邊形的柱狀節理。具柱狀節理之石柱,其堆疊排列之方向,常垂直於貫入岩漿或岩體與周遭岩石之接觸面,因而由岩體之柱狀節理外觀就可推測是否為岩漿通道與火山頸構造。綠島東岸楠子湖常見有淬冷之環圈結構的安山岩塊可能為噴發熔岩於海水中快速冷凝堆積而成。而由火山口爆裂破碎之火山角礫岩、集塊岩、火山碎屑岩火山砂與凝灰岩等構成油子湖集塊岩層。楠子湖─柚子湖一帶的火山碎屑岩與凝灰岩亦常見有小的正斷層錯動。 柚子湖海蝕平台上見有數個突出之火山體,此為侵入於集塊岩與凝灰岩之安山岩脈或小的安山岩岩體,因岩質較其四周集塊岩堅固,抗風化侵蝕而成殘留岩塊或岩體而凸出於海灘。因具有微傾斜之柱狀節理發育),推測為岩漿通道所形成的火山頸殘留。
關鍵詞:綠島;楠子湖;油子湖;爆裂火山口;火山頸;正斷層

知識單元名稱:海參屏火山口
名詞解釋:海參屏為一爆裂火山口殘留。爆裂火山口壁乃構成了現今稱為哈巴狗、睡美人等之地形景觀。而於爆裂火山口中心裂隙竄升而上的熔岩凝固即成了火山頸。景觀上由具有柱狀節理的火山頸與睡美人、哈巴狗等集塊岩搭配蔚藍的海岸天空、白色的沙灘,就成為綠島一個極具有景觀與科學教育解說意義的鄉土觀光景點。 海參屏火山頸之柱狀節理 柱狀節理是火山岩一項特有的景觀,岩漿噴出地表或貫入岩層後,溫度逐漸降低,岩體因冷卻收縮而成三、四、五、六和八面等多面柱體形。石柱長軸之延伸方向,大致垂直於火山岩岩體與圍岩之接觸面。因而大多數澎湖溢流出地表凝固的玄武岩熔岩流,因其與地面岩石之接觸面大致為水平面,而所形成的柱狀節理大都為近乎垂直於地面的石柱排列。若地下岩漿垂直貫入或侵入岩層中所成的的岩脈,其與四周岩石的接觸面為直立的界面,則可能形成水平或微傾斜整齊排列的柱狀節理石柱,蘭嶼五孔洞玄武岩岩脈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莊文星,2005),因而由石柱之排列就可推斷侵入岩體或岩脈於岩漿流道中所在的位置或態勢。 海參屏地質景觀區是由哈巴狗、睡美人、小長城等集塊岩體及陡峭的山壁所圍繞的碗缽窪地,推測是一個爆裂破火山口殘留。火山爆發時,因許多舊岩層爆炸成許多碎片的浮石和火山礫,甚至碎解成細粒的火山灰。爆破拋散後降落於破火山口四周堆積,形成火山碎屑、火山角礫集塊岩、凝灰集塊岩的圍繞火山口環狀堆積之火口環(圖10與圖15)。再經粉碎清空形成一大破火山口窪地,同時火山口底部岩石因荷重減輕,解壓破裂,裂隙節理產生,讓來自地下之岩漿順勢上湧,形成通路,甚至流出地表形成漫流的熔岩流。當熔岩凝固後形成岩漿道或稱火山岩頸殘留,也因岩漿道的岩石較四周圍岩緻密且質堅而能抗風化侵蝕。在差異侵蝕作用下,形成凸出於地表的岩尖(圖16-圖18)。海參屏海蝕平台上突起之安山岩岩尖藉由微傾斜整齊排列的安山岩石柱(圖19-圖20)推斷屬舊岩漿道殘留,亦即屬典型的火山頸構造。
關鍵詞:綠島;海參屏;睡美人;柱狀節理;火山頸

知識單元名稱:饅 頭 岩
名詞解釋:蘭嶼在臺東東南外海,距離海岸約九十公里,全島由安山岩和集塊岩或凝灰質集塊岩構成。局部夾有粗粒玄武岩岩脈、角閃岩、閃長岩、輝綠岩及蛇紋岩等。角閃安山岩與輝石角閃安山岩之火山熔岩出露在島的中央部分,四周為火山碎屑岩所覆蓋。火山岩所構成之高地的邊緣,局部為沖積扇和崖錐碎屑物所圍繞,沿海有隆起珊瑚礁。地下岩漿經由裂隙管道貫入舊的老的岩層中,形成岩漿通路或流路,甚至溢出地表,形成地表熔岩流。此通道之岩漿凝固後,可能具有各式各樣排列的柱狀節理石柱群,極為特殊。由岩漿通道凝固所形成的岩體有時也稱為火山岩頸或火山頸地貌。蘭嶼火山頸露頭十分廣泛與奇特,主要爆裂火山與火山頸露頭明示於圖1。當抵達蘭嶼機場或開元港時,映入眼中圓凸狀如饅頭之饅頭岩,可視為蘭嶼之地標(圖3~圖6)。突出於海蝕平臺之饅頭岩具有近乎水平之柱狀節理並具有許多火山口相之特徵(圖7與圖8)。 饅頭岩火山頸為殘留火山通道,火山爆發時,岩漿穿越地殼流出地表,沿途可能捕擄一些包裹體,蘭嶼饅頭岩安山岩中即含彌足珍貴之花崗岩包體。
關鍵詞:蘭嶼;椰油;饅頭岩;火山頸;柱狀節理;花崗岩

知識單元名稱:漁人
名詞解釋:蘭嶼原住民村落多位於沿岸河口處,有椰油、漁人、紅頭、野銀、東清與朗島六大達悟人村落。沿海灣澳部分為火山口殘留,中心部分有火山頸遺留,椰油饅頭岩(圖1~圖7)、朗島小饅頭岩及漁人火山頸(圖10與圖11)即為明顯之例證,晴朗時日駕船由外海朝東向(漁人村)觀看較為清楚。漁人海岸孤立之岩體由向上凹之石柱傾斜堆疊,推測其生成位置屬岩漿道中下段。
關鍵詞:蘭嶼;漁人村;火山頸;柱狀節理;安山岩

知識單元名稱:老人岩
名詞解釋:穿越過紅頭村青青草原,攀爬下峭壁就可抵達由珊瑚礁構成的老人岩。老人岩四周原為一爆裂的火山口。早期,火山口窪地沒入海中,受海浪侵蝕形成海蝕平臺,新海蝕平臺形成後陸地稍下沉,海蝕平臺上珊瑚礁發育。其後,陸地又隆起,海蝕平臺上之珊瑚礁繼續抬升,乃形成現今外觀似人頭之隆起珊瑚礁的老人岩。老人岩四周具微傾斜柱狀節理之安山岩的石柱蔓布,殘留火山通道之火山頸由海蝕平臺上的海蝕洞朝上侵入延伸至集塊岩中。集塊岩隆起覆蓋著珊瑚礁而成舊期珊瑚礁臺地。隨著熔岩流路之改變,石柱排列相互呼應,相當顯著。
關鍵詞:蘭嶼;老人岩;紅頭村;柱狀節理;安山岩

知識單元名稱:象鼻岩
名詞解釋:蘭嶼東南角大森山,由龍頭岩至鋼盔岩一帶,主要由集塊岩、火山角礫岩,有時夾著一些碎屑熔岩流及凝灰角礫岩。其中著名的象鼻岩,為一典型殘餘火山頸露頭,具有發育良好的水平柱狀節理及向上逐漸變化的柱狀節理系統(圖16~圖19)。象鼻岩火山頸外環,因岩漿侵入而與周遭碎屑岩接觸熱變質作用之殘留十分顯著。
關鍵詞:蘭嶼;象鼻岩;野銀村;火山頸;柱狀節理;安山岩

知識單元名稱:朗島小饅頭岩
名詞解釋:朗島村入口前二座小岩丘,岩石含細長條角閃石稀疏散布,外觀如水泥塊之安山岩所組成之岩體,其四周海蝕平臺原為蘭嶼之墳場,為蘭嶼達悟人惡死者安息之所。岩體具有微傾斜柱狀節理,推測為一殘餘火山頸露頭。
關鍵詞:蘭嶼;小饅頭岩;朗島村;火山頸;柱狀節理;安山岩

知識單元名稱:五孔洞玄武岩岩脈
名詞解釋:蘭嶼名勝五孔洞(圖23與圖24)為集塊岩或凝灰質集塊岩所構成,凝灰質集塊岩之塊礫為黑色不規則狀玄武岩或玄武岩質輝石安山岩,其粒徑大小由數公分至數公尺不等,普遍有不規則之氣孔,氣孔多者類似火山渣或為基性浮岩之狀,氣孔常為霰石充填,少數礫塊為綠色角礫狀之蛇紋岩,其基質為火山灰、砂、礫等,或粗細顯著分明之層狀,或大小相雜而無層理。集塊岩層節理發育,順著裂隙,經海浪衝擊而形成一系列海蝕洞,後由於海水面下降陸地上升而露出水面,多個海蝕洞而名為五孔洞。洞口外集塊岩所構成之崖壁有一侵入之基性岩脈,為粗粒玄武岩(粗玄岩),其所形成之柱狀節理垂直於該脈之兩側界面。
關鍵詞:蘭嶼;五孔洞;火山頸;柱狀節理;安山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