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目前不支援Javascript,網站部分功能將失效
|
回首頁
|
ENGLISH
|
兒童館
|
CHILDREN
|
MyMuseum
|
進階檢索
現在位置:
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
一般大眾
»
數位典藏
»
菌類學
»
菌類
»
菌類學習資源
:::
季節限定的山珍:紅菇
Path ::
季節限定的山珍:紅菇
毛頭鬼傘(Coprinus comatus)
木黴菌
黑麴菌:( Aspergillus niger )
少孢根霉 Rhizopus oligosporus Saito
青黴菌 Penicillium chrysogenum
玉米黑穗菌 (Ustilago maydis )
舞菇:不太像多孔菌的美味多孔菌
豬苓:利尿中藥
茯苓:使用最廣泛的藥用真菌
香菇-美味的養生保健聖品0
生物技術的尖兵-酵母菌簡介
菰黑穗菌 Ustilago esculenta Henn
竹蓀 (Dictyophora indusiata)
白僵菌 Beauveria bassiana ( Bals. ) Vull
牛樟芝(Taiwanofungus camphoratus)的發現及命名
冬蟲夏草
借用他人的名字:鴻喜菇
季節限定的山珍:紅菇
羊肚菌 (Morchella)
金針菇
洋菇
草菇
滑菇
雞油菌(黃菌)Cantharellus cibarius
雞肉絲菇 Termitomyces eurrhizus
松露 (Tuber spp.)
受傷會流出汁液的乳菇屬 Lactarius spp.
最大的真菌
巴西蘑菇
杏鮑菇
柳松菇
珊瑚菇
夏季鮑魚菇
蛹虫草 Cordyceps militaris(L.)Link
紅麴菌 Monascus purpureus
蜜環菌
桑黃傳奇
猴頭菇
桑實杯盤菌 (Ciboria shiraiana)
「菌類」、「菌物」與「真菌」
牛糞上的迷幻魔菇—Psilocybe spp
劇毒,迷幻藥或美食—毒蠅傘(Amanita muscaria)
雲芝
盾盤菌 Scutellinia scutellata
話說紅麴
白靈菇與阿魏菇
真菌的新分類系統
氣候變遷與真菌
稱為「猴板凳」的真菌
「靈芝」與非「靈芝」
樹舌靈芝與南方靈芝
猴頭菇(Hericium erinaceus)
雷丸
香菇
滑子(珍珠菇)
秀珍菇-Oyster Mushroom
小孢綠杯盤菌(Chlorociboria aeruginascens)
台灣赤芝
食用菌的模範生,木耳
秋天的山珍:松茸
科博館收藏最大的真菌子實體
季節限定的山珍:紅菇
陳復琴
紅菇屬(
Russula
)是大型真菌分類群中很大的一個屬(genus),全世界約有兩千多種,其中許多種類是美味可食的。
世界上許多未受人為破壞的森林中,紅菇是常見的野生食用菌。以中國大陸雲南省為例,可採食的紅菇就有32種,與紅菇屬近源之乳菇(
Lactarius
spp.)也有17種是可食的(于等,2005)。清晨天未大亮時,懂得分辨可食種類的採菇人進入森林,將新鮮的菇菌採下置於竹簍或提籃,再趕往路邊或市場擺攤販賣,若當天無法賣完,就切片曬乾保存。不同種類的紅菇出菇季節不同,產季多半是夏季或秋季,或集中在雨季之後,產季短的種類可能一年只有幾週能在野外採到。
野外的紅菇並不全是紅色,除了典型的紅色以外,也有紫色、綠色、茶褐色、白色等色系。這個屬主要的外觀鑑別特徵包括:生長在森林地上或山壁上而不是生於倒腐樹幹。菌肉雖然較結實,卻因具有多量圓球形狀的細胞,使菌肉內細胞不是緊密平行排列緣故,而易被壓碎。 紅菇的孢子是表面有小疣狀或刺狀突起的球形或橢球形,這些突起隨種類而不同,可能各自獨立,或連成脊狀、網狀。這些突起呈現所謂的「類澱粉質」,即遇到含有碘的試劑(如Melzer’s regent)會呈藍黑色,但孢子其他部份遇含碘試劑不變色,所以紅菇的孢子在含碘試劑作用之下,會呈現斑點狀的染色。
此介紹兩種食用的紅菇: 正紅菇(
Russula vinosa
):又稱為真紅菇、生菰、葡酒紅菇、朱菇、朱月午。在中國福建省西北山區森林中常見,在當地是著名的食用菌。子實體直徑約5-12公分,菌傘是大紅色至紫紅色,中央色深;菌褶乳白至乳黃,褶緣帶粉紅色;菌柄圓柱形,有紅色斑或帶紅色。正紅菇在夏季至秋季出現於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多與殼斗科樹種共生形成菌根,如:米櫧(
Castanopsis carlesii
)、格氏栲(
Castanopsis kawakamii
)、苦櫧(
Castanopsis sclerophylla
)、栲樹(
Castanopsis fargesis
)、紅錐(
Castanopsis hystrix
)、甜櫧(
Castanopsis eyrei
)等(范,2006)。 正紅菇的吃法,一般是搭配雞、鴨或豬肉燉煮成湯菜,沒有太強烈的香氣,但口感柔嫩,滋味鮮甜,綿軟不費牙。正紅菇的紅色色素是溶於水的,煮出的湯色呈紫粉紅色,非常好看。福建民間認為正紅菇性甘溫,有益氣補血、驅風逐瘀的療效,正紅菇加青仁黑豆、瘦豬肉燉湯是治療產婦貧血的偏方。除了當季當地有新鮮正紅菇應市,其他時間在商店裡也能買到包裝的乾貨,是武夷山等地的名產。幾年前在台灣菜市場內專賣中國進口藝品雜貨的小店,偶爾能看到這種乾的正紅菇,近年政府對進口食品把關可能較為仔細,台灣市面上已經很難看到福建進口的乾紅菇了。
正紅菇子實體目前無法以人工栽培,而山林中野生正紅菇產量有限,故價格偏高,乾燥正紅菇根據等級,每公斤價格約在200~400元人民幣(約800~1600新台幣)之間。根據福建省尤溪縣政府的資料,2005年時,尤溪縣正紅菇的年產量是每年12噸左右(福建省尤溪縣人民政府,2005)。近年在中國大陸在實驗室成功培養出正紅菇的菌絲體,並萃取其有效成份,研究營養的化學成份及在藥理上的應用。
變綠紅菇(
R. virescens
(Schaeff. ex Zanted.) Fr.),又稱為綠菇、青蓋子、青菌、青面梨菇、青蛙菌、綠豆菌、青臉菌、青頭菌、青湯菌。變綠紅菇的菌傘直徑約3~12公分,表面青綠色至橄欖綠色,有時結成青褐色殼狀;菌褶白色緻密,菌柄白色柱狀,實心。
變綠紅菇分佈的範圍很廣,歐洲、東亞、北美洲都有發現的紀錄,在歐洲是一種普遍的野生食用菌,夏季時出現在殼斗科栲屬(
Castanopsis spp
.)等闊葉樹林下(Russulales News, 2005)。在中國雲南省,變綠紅菇每年六月至九月發生於馬尾松或雲南松林中(吳等,2006),明朝初年學者蘭茂所著「滇南本草」(約寫於西元1436年)書上記載變綠紅菇的食藥用性:「青頭菌,氣味甘淡,微酸,無毒。主治眼目不明,克瀉肝經之火,散熱舒氣,服之最良,但不可多食,食之宜以薑為使」。若此紀錄為真,則中國食用變綠紅菇已有五百多年歷史。
台灣的森林中也有變綠紅菇分佈,但比較少被採集食用。因為野生的變綠紅菇在台灣有很長的生長季,通常是單獨或少數幾朵出現,採食效率較低;不像雲南山區或某些溫帶森林,適合出菇的季節較短,單一種野菇的產量集中在較短的時間內,採食效率較高。此外台灣一般居民,普遍並無採摘野菇食用的習俗,而是習慣食用栽培菇類。
* 圖說: 1.白色的Russula japonica
* 圖說: 2.有毒的紅菇
* 圖說: 3.野生紅菇煮大蒜
* 圖說: 4.路邊兜售的新鮮野生紅菇
推薦關鍵字
延伸閱讀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版權所有
Copyright National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 /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人次:
16794532
|
關於我們
|
最新消息
|
網站地圖
|
科博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