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目前不支援Javascript,網站部分功能將失效
|
回首頁
|
ENGLISH
|
兒童館
|
CHILDREN
|
MyMuseum
|
進階檢索
現在位置:
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
一般大眾
»
數位典藏
»
菌類學
»
菌類
»
菌類學習資源
:::
羊肚菌 (Morchella)
Path ::
羊肚菌 (Morchella)
毛頭鬼傘(Coprinus comatus)
木黴菌
黑麴菌:( Aspergillus niger )
少孢根霉 Rhizopus oligosporus Saito
青黴菌 Penicillium chrysogenum
玉米黑穗菌 (Ustilago maydis )
舞菇:不太像多孔菌的美味多孔菌
豬苓:利尿中藥
茯苓:使用最廣泛的藥用真菌
香菇-美味的養生保健聖品0
生物技術的尖兵-酵母菌簡介
菰黑穗菌 Ustilago esculenta Henn
竹蓀 (Dictyophora indusiata)
白僵菌 Beauveria bassiana ( Bals. ) Vull
牛樟芝(Taiwanofungus camphoratus)的發現及命名
冬蟲夏草
借用他人的名字:鴻喜菇
季節限定的山珍:紅菇
羊肚菌 (Morchella)
金針菇
洋菇
草菇
滑菇
雞油菌(黃菌)Cantharellus cibarius
雞肉絲菇 Termitomyces eurrhizus
松露 (Tuber spp.)
受傷會流出汁液的乳菇屬 Lactarius spp.
最大的真菌
巴西蘑菇
杏鮑菇
柳松菇
珊瑚菇
夏季鮑魚菇
蛹虫草 Cordyceps militaris(L.)Link
紅麴菌 Monascus purpureus
蜜環菌
桑黃傳奇
猴頭菇
桑實杯盤菌 (Ciboria shiraiana)
「菌類」、「菌物」與「真菌」
牛糞上的迷幻魔菇—Psilocybe spp
劇毒,迷幻藥或美食—毒蠅傘(Amanita muscaria)
雲芝
盾盤菌 Scutellinia scutellata
話說紅麴
白靈菇與阿魏菇
真菌的新分類系統
氣候變遷與真菌
稱為「猴板凳」的真菌
「靈芝」與非「靈芝」
樹舌靈芝與南方靈芝
猴頭菇(Hericium erinaceus)
雷丸
香菇
滑子(珍珠菇)
秀珍菇-Oyster Mushroom
小孢綠杯盤菌(Chlorociboria aeruginascens)
台灣赤芝
食用菌的模範生,木耳
秋天的山珍:松茸
科博館收藏最大的真菌子實體
羊肚菌 (Morchella)
王也珍
羊肚菌是世界著名的大型食用真菌,属於子囊菌綱、盤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属。因其子實體的上半部表面具不規則的皺褶,形如羊肚而得名。
野外的羊肚菌子實體具有多形態的表現 (Polymorphism),因此在傳統分類上關於羊肚菌的種類有許多的爭議。有的研究者認為羊肚菌僅有3或6個種,有的研究者则認為多達28至50個種(Guzman and Tapia,1998)。Bunyard等(1994)藉由 28SRNA基因的RFLP分析,認為羊肚菌至少有兩個分類群:(1)黑色羊肚菌,包括黑脈羊肚菌(M.
angusticeps
)、尖頂羊肚菌(M.
conica
)和高羊肚菌(M. elata);此類群的頭部較偏深棕色,皺褶較規則類似格子狀。(2)黄色羊肚菌,包括小羊肚菌(M.
deliciosa
)、美味羊肚菌(M.
esculenta
)和粗柄羊肚菌 (M.
crassipes
),其頭部顏色為淡黃色至棕色,皺褶較不規則。國際上較常見的是美味羊肚菌(M.
esculenta
)。
羊肚菌的分布很廣,在温帶、熱帶與亞熱帶地區均有分布。它是以泥土或地表的腐植質做為生長的基質,發生地也複雜而多樣,河岸邊、山坡地、草地和樹林內都有可能發生;發生地的土質也複雜而多樣,可以是沙地、富含有機質質的濕士或泥漿地。有一說法是羊肚菌喜歡生長在含石灰石較多的土壤,或是火燒後的地區,可發現有大量的羊肚菌子實體。羊肚菌的發生季節很短,一般開始於四月底至五月初,通常只持續約3個星期左右。在臺灣則是在海拔約1000公尺的混合林中可發現,春末的3月底陸續出現到4月底即消常。臺灣的採集紀錄多集中在中部山區,發現地點有大禹嶺,梨山,梅峰,溪頭等地。
羊肚菌的子實體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所含的營養成份,和牛乳、魚肉相當。不僅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外,還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和19種胺基酸。該菌具有益腸胃,助消化和化痰理氣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痰多氣短等症。羊肚菌含的泥沙較多,煮食前需先用清水浸泡1-2小時,洗淨沙粒即可配肉類燜、燉、煮、炒,中西餐皆宜。
在一般的培養基上,羊肚菌的孢子可迅速萌發並長成菌落。在22-25℃的溫度下,5-6天即可長滿直徑 9 公分的培養皿,羊肚菌菌絲一旦在培养基上形成菌落,便會分泌出一種深褐色的色素,因此羊肚菌菌落呈現出特殊的淺褐色,有時會出現無數小菌核。在形成子實體前,羊肚菌的菌落會先形成菌核,再出現子實體的原基,所以如何使培養的菌落形成菌核是人工栽培的第一步。
Volk 與Leonard(1990)研究發現幾點有助於羊肚菌的人工栽培:(1)羊肚菌每個子囊含有8個子囊孢子,每個子囊孢子內含有8個细胞核;(2)子囊孢子單孢子菌絲培養在培養基上生長的很快,菌絲間互相融合,每個菌絲细胞平均含有10-15個细胞核;(3)異核菌絲在培養基上能形成許多小菌核。這是一種没有皮组織和髓组織的“假菌核”。再在7-10天後,這許多小菌核會融合成一個大菌核。这種大菌核再長出新的菌丝在培养基上能形成子實體的原基。
人工栽培羊肚菌一直都有人在持續努力,R. Ower(1982)首次報導在實驗室中實現了羊肚菌的人工栽培。至今歐美與中國均陸續有報導稱已成功羊肚菌的人工栽培,然而因無法掌握持續恆定的產量,故迄今仍未見有商品化大量人工栽培的羊肚菌。
* 圖說: 2.採自大禹嶺的高羊肚菌
* 圖說: 1.採自溪頭的美味羊肚菌
* 圖說: 3.採自梅峰的羊肚菌
* 圖說: 4.顯微鏡下的羊肚菌孢子,兩端有小的油滴
* 圖說: 5.萌發的羊肚菌孢子
推薦關鍵字
延伸閱讀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版權所有
Copyright National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 /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人次:
16797260
|
關於我們
|
最新消息
|
網站地圖
|
科博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