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計畫目的主要在於徵集散佚在世界各大標本館與臺灣維管束植物相關之模式標本影像。目前主要由國立臺灣大學( 亞洲地區 )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歐洲地區 )負責執行本項計畫。
預期透過數位典藏內容管理平臺整合數位影像,可供典藏、研究、展示及臺灣自然史之認知與科學教育之推廣,並協助各級學校及社會大眾,達成教育目標及需求。
本子計畫首先選擇歐洲地區蒐藏臺灣模式標本較豐富的之標本館為模式標本數位化的對象,包括俄羅斯科學院科馬洛夫植物研究所( Komarov Botanical Institute, St. Petersburg )標本館、巴黎自然史博物館( Muse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 Paris)植物標本館、英國皇家邱植物園(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標本館、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 Royal Botanic Garden, Edinburgh )、倫敦大英自然史博物館( 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 London )、瑞士的日內瓦植物園( Conservatoire et Jardin Botaniques, Geneva )、荷蘭萊登植物標本館( Rijksherbarium, Leiden )、德國柏林植物園( Botanischer Garten, Berlin-Dahlem )等標本館,進行國際標本館的數位技術、知識及典藏資訊的交流工作。
期透過國際合作方式,徵集臺灣散佚海外之維管束植物標本與資料,並予以典藏數位化與網際網路展示;同時希望藉由本計畫的呈現,可提供鏈結或轉移數位化資料給技術落差較大的偏遠地區博物館。經由技術與知識之交流與合作,將可進一步開擴臺灣科學自然教育的新型態國民外交,更為臺灣數位典藏在國際上發響。
本計畫之源起主要是因 18 及 19 世紀由外國生物學者於中國或日本地區發現的臺灣原生種,及 19 世紀末於臺灣採集的新物種,其模式標本幾乎全數被放置在海外的機構或博物館中,這些臺灣物種的模式標本可能因保存或蒐藏管理等問題 ( 特別是人力有限的歐洲大型標本館 ),會讓這些對臺灣原生植物或自然史研究的重要資料,永不見天日;甚者模式標本損毀或遺失,將導致分類學上極大的困擾,也會造成臺灣研究人員對原生物種的瞭解產生更多的不確定性。
故本館將透過此國際交流合作計畫,積極尋找這些散佚海外的維管束植物模式標本,建立數位化資料,補齊數位典藏缺漏的部分,使臺灣生物模式標本庫更臻完整。
計畫重點目標如下:
■ 藉由徵集臺灣維管束植物模式標本影像之交流過程,除了傳達本館數位典藏計畫數位化、知識化、加值化、網路化及推廣行銷之統整經驗與架構,更希望與歐洲各大植物標本館建立合作關係 ( 例如:臺灣原生維管束植物模式影像網站 ),更進一步期能將此合作模式可推廣至歐、美及亞洲等擁有豐富臺灣模式標本蒐藏品之標本館,與我們數位合作將可對亞洲地區的物種有更進一步的認知與瞭解。
■參與「生物多樣性國際交流網站」整合計畫,建立博物館數位內容國際社群,交流網路合作模式。
■策略性參與國際活動( 含會議及展覽 ),推動國際機構合作,促進長期合作交流,拓展臺灣能見度。
本計畫徵集臺灣散佚的維管束植物模式標本影像( 包括原始文獻 )後,對未來植物學及自然史研究與自然保育層面上皆有明顯助益。
在學術研究上,本計畫形成植物模式標本之研究團隊,並建立臺灣生物模式標本庫,且互通海外機構交流經驗及協助模式標本蒐集。透過與存放臺灣模式標本之國外機構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把模式標本影像及相關資訊徵集回國,提供植物誌研究與地方植物調查之參考。
另透過早期採集之標本及文獻,可進一步瞭解並重建臺灣早期低海拔森林與物種分布狀況,對臺灣的自然史將會有更進一步的認知與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