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質岩

主題位置:

清風明月映雪山─談滄海桑田

  炎炎夏日,在台灣3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地區,時有清風徐來,令人心曠神怡(圖1)。筆者因雪山山脈地質調查 ,見有棕櫚植物化石,就以此略述台灣高山地區的地質變遷。
  台灣為一高山島嶼,以其高峻之山脈成名。山脈走向與島之主軸平行。山地大致是一高原狀山地,由數個平行山脈構成,合稱為台灣的山系。其最高者偏於東側,成為台灣島的脊梁 ,因而有脊梁山脈(中央山脈)之稱。脊梁山脈隔蘭陽溪(宜蘭濁水溪)——荖濃溪與其西側雪山山脈和玉山山脈等遙遙相望。雪山山脈與玉山山脈各有台灣之次高與最高之山峰。
 
雪山現今之氣候景觀
  雪山高3886公尺(圖2),為雪山山脈最高峰,僅比玉山略低,為台灣之第二高峰,與玉山、南湖大山、秀姑巒山、北大武山合稱「台灣五嶽」。雪山在清代淡水廳志記載:「…晴霽乃見,巉巖峭拔,疊白如銀,可望不可及…。」一般從隆冬降雪,山頂與谷中積雪,可維持至隔年4月或5月。這段時間航經台灣北部海域的船隻,只要是晴天能見度高,都可望見白雪皚皚的山頂。
 
冰河時期之風貌
  當更新世冰河時期(約1萬8千年前) ,全球的氣候比今日寒冷,雪山山脈與中央山脈南湖大山,高度大而緯度較高,天寒地凍,積雪終年不化。日積月累,造成冰川,侵蝕大地。因此有較為顯著的冰河地形遺跡,尤其是雪山附近,保存良好。冰河地形中最顯著者為圈谷地形(圖3),雖然大部分已為岩屑碎石掩蓋或被風化侵蝕破壞,但大體上尚可窺出其原貌。
   
沉積時之天候條件
  雪山山脈地區,屬始新世——漸新世白冷層(約3千萬至4千萬年前)之變質砂岩地層。在雪山山脈小雪山、大雪山200與230林道中雪山、大雪山、西勢山發現有許多植物葉化石和棕櫚葉化石(圖4與5)深具地質意義。
  棕櫚科在分類上屬於被子植物門中的單子葉植物,樹幹不分枝,維管束散生於基本組織中,沒有次生形成層 ,因此也沒有年輪。樹葉互生,可分為羽狀(如椰子樹)或掌狀(如棕櫚樹),葉柄基部常形成鞘狀。本科植物主要分布於亞洲與美洲熱帶、亞熱帶地區,其他少數散布於溫帶及非洲熱帶地區。在全球有210屬,2800種;中國大陸有28屬100餘種;台灣原產者有5屬7種。
  白冷層之沉積構造特徵包括炭質層 、低角度槽狀交錯層、波痕(圖6)、粒級層、泥質沉積岩強烈生物擾痕。富含貝類化石與生痕化石與圓丘狀交錯層,推測其沉積環境為洪泛沖積平原、河道、決口扇、沼澤或潟湖等。棕櫚葉化石之岩層主要以頁岩及泥質岩與砂岩組成,含多量之炭質物、樹葉化石、生痕化石、波痕顯示主要為洪泛沖積平原、河口至三角洲的淺海環境。
  依此推斷,雪山山脈其原先之沉積環境為屬熱帶濱海(低海拔)環境 ,後由於地殼的變動,逐漸抬升,至今已高踞3千公尺之山巔,且曾歷經酷熱或嚴寒,差異甚大。

* 圖說:圖1. 月上眉梢,人約大雪山頂(海拔3530公尺),清風徐來,文思興。* 作者:莊文星* 圖說:圖1. 月上眉梢,人約大雪山頂(海拔3530公尺),清風徐來,文思興。
* 作者:莊文星
* 圖說:圖2. 千層派狀變質砂岩所構成之雪山* 作者:莊文星* 圖說:圖2. 千層派狀變質砂岩所構成之雪山
* 作者:莊文星

* 圖說:圖3. 雪山山脈冰川所造成的圈谷地形* 作者:莊文星* 圖說:圖3. 雪山山脈冰川所造成的圈谷地形
* 作者:莊文星
* 圖說:圖4. 棕櫚葉化石(碧藍海水、陽光、沙灘、棕櫚樹) * 作者:莊文星* 圖說:圖4. 棕櫚葉化石(碧藍海水、陽光、沙灘、棕櫚樹)
* 作者:莊文星

* 圖說:圖5. 棕櫚葉化石* 作者:莊文星* 圖說:圖5. 棕櫚葉化石
* 作者:莊文星
* 圖說:圖6. 波痕* 作者:莊文星* 圖說:圖6. 波痕
* 作者:莊文星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1-2012 National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 /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