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是同翅目還是半翅目昆蟲?

鳴唱中的草蟬 (Mogannia hebes (Walker, 185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在近幾年辦過幾次關於昆蟲主題的展覽,其中「蟲語佐藤特展」、「鳴蟲特展」都曾展出蟬的標本,當時,我們標示了「半翅目」的標籤,引起了許多解說人員及參觀民眾的不解與困擾,有些熱心觀眾甚至寫信來詢問,解說人員也不時前來請教,詢問到底「蟬」是同翅目還是半翅目昆蟲呢? 這是因為在很多坊間的書籍及網站上,蟬還是被歸類於同翅目中,但其實「同翅目」早就被歸併於「半翅目」中了。為什麼連目名都可以變不見呢? 其實昆蟲分類學和其他的科學知識一樣,一旦有新的發現時,就必須去修正舊有的資訊。昆蟲學家希望真正的分類系統是可以反映出昆蟲間的親緣關係,簡單的說,就是希望「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因此有些類群或學名會隨著新證據的發現而修正,當然,新證據是必須被嚴格檢視與評估,且獲大多數學者接受。

Hennig 在1981年即曾提出同翅目可能不是單系群的說法,亦即不是一個「完整的家族」,所謂的完整家族應該是共同祖先及後代全部包含在內才行。一直到 1995 年,Campbell 等人回顧過去的形態特徵進行親緣關係分析,加上von Dohlen & Moran 以18S rDNA分析的證據,都認定同翅目不是單系群,因為研究顯示「同翅目」中的一群 「頸吻亞目」(如蟬、蠟蟬等) 竟然與半翅目的椿象親緣關係更為接近,反而與「腹吻亞目」(木蝨、蚜蟲等) 的關係較疏遠,表示傳統的半翅目與同翅目應合併為同一家族。Bourgoin 和 Campbell (2002) 則綜合前人研究,依據形態、分子生物與化石證據進行分析,再度證實同翅目不是單系群,也呼籲大家不應再使用「同翅目」的名稱。

傳統的「半翅目」,指的是椿象類昆蟲,前翅基部是革質,端部是膜質,翅的質地不同,因此被稱為 「半翅」,而「同翅目」則具有是完全相同的材質前翅,包括蟬、沫蟬、蚜蟲和介殼蟲等昆蟲。而現在的「半翅目」則包含「異翅亞目」(椿象類)、「頸吻亞目」 (蟬、沫蟬、蠟蟬、葉蟬、角蟬等) 及「腹吻亞目」(木蝨、蚜蟲、粉蝨、介殼蟲) 等三個亞目,因此'蟬為半翅目昆蟲已獲普遍接受。只是,一直到現在,學者對於蟬所屬的「頸吻亞目」是否為單系群,至今仍爭論不休,未有定論。

想認識臺灣的蟬嗎?,請至本館「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網站瀏覽,除對蟬會更有概念外,你還有機會聽到各種不同的蟬鳴聲哦!

本文為 2012 年 2 月 29 日發佈之《數位博物館專刊》「探索數位典藏」單元內容
相關標籤: , 同翅目, 半翅目